科技·商业·财经

不缺外汇仍发美元债欧元债:误解背后藏我国金融战略“深谋远虑”

   时间:2025-11-09 15:19 作者:周伟

近期,中国在国际债券市场动作频频,继在香港成功发行40亿美元债券后,又计划在卢森堡发行40亿欧元债券。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人疑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领先,为何还要持续发行美元债和欧元债?

实际上,中国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情况并不少见,且人民币在外债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折算美元约为24368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外债占比高达52%,美元、欧元、日元等外币外债合计占比约48%。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统计是从中国大陆视角出发,港币也被计入外币范畴。也就是说,我国已发行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外债,在外债结构中占据主导。

既然外汇储备充足,为何还要发行外币债券“借入”外汇?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首先,这为企业“铺路”并确立了“定价基准”。中国财政部在海外发行的主权债券,通常以极低利率发行,为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提供了优惠的利率参考。国家以其高信用为企业开路,能显著降低华为、比亚迪、中石油等出海企业的融资成本。

其次,这是主动进行信用管理、赢得全球信任的重要方式。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接受检验,以高透明度和严格的财政纪律展示自身,中国能够强化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近期在香港发行的40亿美元债券,获得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认购额;此前在沙特发行的美元债也出现数十倍超额认购。预计此次在卢森堡发行欧元主权债券,同样将受到国际资本的热烈追捧,这些都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投下的信任票。

再者,这有助于拓展金融“朋友圈”。选择在香港、卢森堡、巴黎、伦敦乃至中东利雅得等地发行债券,是深化与当地金融市场联系的重要举措。这不仅能吸引更多元的国际投资者,还能拓展中国的金融合作空间,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

除了上述原因,在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同时继续发行外币债券,还有支持人民币“走出去”的深层考量。要在卢森堡、伦敦、法兰克福等西方主导的核心金融中心发行债券,进入其掌控的庞大投资者网络,就必须获得当地监管机构和市场的接纳。主动发行一定规模的美元债和欧元债,是一种“示好”和“融入”的姿态。这既满足了当地市场对优质资产的需求,也有助于建立中国作为可靠发行人的声誉,为未来更多元化的融资(包括人民币债券)铺平道路,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金融市场交换。

国际金融中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全球顶级的投行、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和基金管理公司。定期发行主权外币债券,意味着中国持续与这个生态系统保持合作,让国际市场不断了解中国的发展故事,维持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热度”和“能见度”。如果完全退出这个市场,关系就会疏远,话语权也将随之减弱。

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外债是练“内功”,关乎主权货币信用和金融自主权,是在构建自己的金融体系护城河,降低对美元的绝对依赖;而发行外币外债则是练“外功”,关乎全球市场参与度和地缘金融影响力,是在现有国际体系内灵活运作、为我所用,同时为人民币的最终国际化创造更友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持续发行美元债、欧元债和日元债,也为未来实现更大规模、由中国主导的“债转人民币债”创造了条件。国际投资者通过购买中国发行的美元债、欧元债,首先建立的是对“中国主权信用”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可转移的,当他们熟悉并信赖中国这个发行体后,再向他们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同类产品时,接受门槛就会大幅降低,他们自然会从“信任中国美元债”过渡到“信任中国人民币债”。我国发行的主权外币债券本身,未来就可成为直接转换的标的。例如,在债券到期续发时,可以提供人民币债券作为选项。

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培育了一个庞大的、愿意持有中国债务的投资者群体。当我国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展大型项目合作时,就能更顺畅地设计融资方案:由对方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募集资金,而熟悉中国信用的国际投资者自然成为这些债券的购买方。“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是促使这种转换发生的关键因素。当人民币呈现稳健升值趋势时,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仅能获得票面利息,还能带来汇兑收益。这时,中国就可以与合作伙伴协商,向他们提供人民币融资或偿还方案,这对他们来说是“更具吸引力的选项”,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