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Momenta远征欧洲 中国智驾对西方降维打击

   时间:2025-05-08 10:29

文/王德生

2025年5月3日,上海外滩的灯光秀下,Momenta CEO曹旭东与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场看似普通的签约仪式,却可能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出海的"分水岭时刻"——全球最大出行平台与中国自动驾驶新贵的联姻,不仅意味着30万量产车的行驶数据将注入欧洲街头,更预示着"中国方案"正在重构全球智能出行版图。

当Waymo困在凤凰城的沙漠里,Cruise挣扎于旧金山的陡坡时,Momenta用"前装量产+数据飞轮"的战略,在慕尼黑车展斩获130款车型订单,让30万辆搭载其L2系统的汽车化身"数据矿工",每公里行驶都在为L4系统造血。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智慧,恰如当年华为用通信基站打开5G大门。

如今,当曹旭东说出"补全全球规模化自动驾驶关键拼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野望,更是中国智造从"陪跑"到"领跑"的范式跃迁。

01

30万量产车碾出的护城河

"自动驾驶不是实验室里的艺术品,而是公路上跑出来的大数据工程。"这句话在Momenta的苏州研发中心被刻成鎏金标语。

截至2025年5月,全球30万辆搭载其L2系统的量产车,每天产生相当于3000部高清电影的数据量,这些真实道路的"记忆碎片",正通过统一架构反哺L4系统——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让Momenta的算法迭代效率比纯L4玩家快3倍。

上汽奥迪A7L车主王女士或许不知道,她的方向盘每次微调都在训练Robotaxi系统。当她在上海高架遭遇"加塞"时,系统自动记录的决策数据,可能正在优化柏林街头自动驾驶出租车的避让算法。

这种"众包式进化",让Momenta的自动驾驶系统在18个月内将城市复杂路况处理能力提升了47%,而成本仅为Waymo方案的1/5。

更致命的是生态壁垒。与130款车型共享的传感器方案,意味着Momenta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可以规模化降本,英伟达Orin芯片的适配经验又能复用至Robotaxi平台——这种"八爪鱼式"的产业协同,正在构建西方企业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

02

中国方案的降维打击

"高精地图就像自动驾驶的轮椅,我们选择自己站起来。"曹旭东在2025上海车展的这句宣言,揭开了技术路线的终极对决。

当欧美企业执着于厘米级地图时,Momenta的"无图技术"已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动车流中练就"透视眼"——依靠多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学习,系统能实时构建道路拓扑,这让其在进入新城市时,适配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2小时。

Momenta CEO曹旭东

这种能力在欧洲市场展现出核爆效应。试想:当Uber在里斯本上线Robotaxi时,无需等待数月地图测绘,Momenta系统通过首辆测试车采集的2小时数据,就能生成全城动态路网。

这种"即插即用"的特性,让大众集团果断将2026年50%的电动车型接入该平台。

更值得玩味的是商业模式的颠覆。传统L4方案每辆车改装成本超20万美元,而Momenta通过复用比亚迪海豹的量产传感器,将成本压至3万美元以下。

这种"平民化"路径,使其在Uber平台上的服务定价比人力驾驶低30%,直接击穿网约车盈亏平衡点。

03

中国科技的生态远征

当特斯拉执着于"全栈自研"时,Momenta选择用开放生态织就天罗地网。

与上汽共建的享道出行已在国内运营超500辆Robotaxi,这些"实战经验"正通过云端同步给欧洲团队;

腾讯云提供的EB级存储能力,让每天5PB的数据洪流得以沉淀为算法养料;

甚至比亚迪的10万辆电动车投放计划,都暗藏为自动驾驶系统铺路的深意。

这种"中国式协作"在斯图加特开花结果。戴姆勒工程师发现,Momenta提供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包含保险模型、运维体系的完整生态——当首批测试车出现传感器故障时,禾赛科技的欧洲团队4小时就完成更换,这种响应速度让德国同行惊叹。

正如Uber CEO所言:"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

更深远的影响在资本市场发酵。消息公布当日,上汽集团港股涨幅超7%,腾讯云计算合约激增20万核。

这条横跨"车-路-云"的产业链,正在重构全球智能汽车的价值分配——当西方还在争论技术路线时,中国军团已用生态联盟打开城门。

总结

车轮上的新丝绸之路

站在黄浦江边回望,Momenta与Uber的握手,恰似郑和宝船与威尼斯商船的邂逅。

30万辆车的行驶数据是新时代的"丝绸",无图技术是攻破技术壁垒的"火药",而横跨三大洲的产业联盟,则是中国智造输出的"指南针"。

这场远征没有终点:当2026年首批Robotaxi驶上香榭丽舍大街时,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中国从"制造工厂"向"智慧中枢"跃迁的雄心。

正如曹旭东所说:"自动驾驶的终局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系统的全面胜利。"

此刻,车轮碾过的每道车辙,都在书写新的技术文明史。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