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星巴克“卖店不卖名”:外资退守品牌权背后的知产智慧与商业逻辑

   时间:2025-11-07 12:29 作者:王婷

近日,咖啡行业与资本市场因一则重磅消息掀起波澜——星巴克宣布将中国业务60%的股权转让给博裕资本。这一动作标志着,曾被视为“外资直营模式标杆”的星巴克,也加入了“转让经营权”的行列。然而,细看交易条款,星巴克并未完全放手:商标、品牌、配方、店面设计及供应链标准等核心要素仍由总部掌控,仅将日常运营权交予新股东。

类似的操作在快餐行业早有先例。2016年,百胜集团(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通过出售中国业务经营权,成立“百胜中国”并推动其香港上市;次年,麦当劳以相似模式成立“金拱门中国”,由中信资本与凯雷基金控股。这两起交易的核心逻辑一致:品牌总部退出日常经营,但保留品牌与IP授权权。从油温控制到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体系,正是知识产权与品牌许可制度在支撑。

如今,星巴克成为这一路径的第三位践行者。这些企业的共同背景是:在中国市场经历高速增长后,均面临本土竞争加剧、运营成本攀升、增长空间收窄的挑战。将经营权交予本地资本,既是应对现实的策略,也是商业逻辑的精妙选择——商标与品牌IP作为核心资产,成为总部控制品牌方向的关键抓手。即便不再直接运营,总部仍可通过授权费、品牌使用费及供应链溢价获取长期收益,同时保留“监督权”与“收回权”。

从商业本质看,知识产权如同企业的“风险隔离带”。经营权可转移,商誉可能波动,但只要IP未被出让,总部始终掌握主动权。这种“退一步”的布局,实则为更聪明的战略选择:以品牌控制权换取市场灵活性,同时降低直接运营的风险。

外资企业的退出策略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卖经营权、保品牌”,如麦当劳、星巴克将门店或生产环节交予本地资本,但紧握商标、配方与运营手册;全球90%以上的消费品牌选择此路径。另一种是“卖身也卖魂”,如IBM PC、飞利浦照明将商标、专利与渠道一次性转让,前提是买方支付“未来十年现金流折现”的高价——这类交易在跨国并购中占比不足5%,却因金额巨大常成焦点。

然而,“买牌”并非普适策略。IBM选择出售PC业务,因其已沦为非核心资产,且通过交易一次性获取足够溢价;联想敢于接盘,则依赖其4亿美元现金储备与投行支持,足以应对整合风险。相比之下,“留牌”才是更常见的选择——保留品牌控制权,通过授权模式实现收益最大化。

反观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IP保护缺失的教训屡见不鲜:印尼代理商抢注英文商标反告原创企业,中东经销商私换包装导致消费者混淆,欧洲展会前品牌被华人抢注需支付高额“赎名费”。这些案例的根源,在于企业将IP视为“可削减的成本”,而非“核心资产”。真正的全球化,不仅是将产品销往全球,更是确保品牌名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法保护。

对于“卖或不卖”的抉择,企业需算清两笔账:若选择出售,需如IBM般一次性获取足够溢价,并附加竞业限制与回购条款;若选择保留,则需像星巴克一样,将商标、配方、运营手册拆解为专利、版权与商业秘密,并通过授权期限、业绩红线、品质一票否决权等条款,确保品牌控制权。当中国企业能将IP保护置于合作谈判的首位,无论“卖”或“留”均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品牌才算真正告别“有销量无产权”的粗放时代。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