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从稀土到铜材:中国如何用技术优势“卡”住美国关键产业咽喉

   时间:2025-10-20 21:26 作者:赵静

近期,中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引发国际关注,美国甚至以“加征500%关税”作为回应。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技术优势,而非简单的资源垄断。

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33%,但2024年产量却占据全球70%的份额。相比之下,美国虽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产量(占比11.5%),却长期依赖中国供应。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掌握了稀土加工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从开采到精炼的完整产业链。

稀土的战略价值源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空、军事等领域。从F-35战机到新能源汽车,从军事装备到消费电子产品,稀土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然而,稀土并非“稀少”资源,巴西、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均拥有丰富储量。

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始于技术突破。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主流提纯方法存在装置庞大、纯度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1980年,美国因核监管要求导致稀土开发成本飙升,产业逐渐萎缩。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徐光宪带领团队研发出“新串级萃取法”,通过数学公式精准配比萃取液,实现了低成本、高纯度的稀土分离。

这项技术突破使中国稀土产业实现弯道超车。1974年,工业级试验在包钢工厂首次成功,随后中国稀土出口量激增,价格仅为欧洲市场的三分之一。到2013年,中国通过产业整合将数百家企业合并为6家,进一步强化技术优势,减少环境污染。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铜材领域。近期,美国宣布对进口铜材加征50%关税,但中国江西鹰潭市凭借年产646.7万吨铜材的规模,占据全球90%以上铜合金牌号市场,被誉为“世界铜都”。这一成就源于1979年江西铜业集团启动的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在铜基材料冶炼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

技术优势成为中美资源博弈的核心。中国在稀土和铜材领域的专利数量远超美国,加工成本显著低于西方国家。这种优势并非依赖资源垄断,而是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形成的产业壁垒。正如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凭借2nm制程工艺占据制高点,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样构建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