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诺比侃:避开大模型热潮,扎根城市基建,用产业AI书写商业新篇章

   时间:2025-11-21 09:19 作者:顾雨柔

在AI行业普遍面临商业化困境、多数企业依赖资本输血维持运营的背景下,一家成都本土AI企业凭借持续盈利的业绩叩响资本市场大门。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更新版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公开募股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这家选择扎根基础设施领域的AI公司,用三年时间验证了产业深度融合的技术路线可行性。

财务数据显示,诺比侃在2022至2024年间实现收入连续增长,从2.53亿元攀升至4亿元,净利润率稳定维持在25%-29%区间。当多数同行仍在为算力成本与商业落地难题焦头烂额时,该公司已构建起完整的技术闭环体系:以自主研发的NBK-INTARI平台为技术底座,开发可迁移的行业模型,最终通过软硬一体化方案实现价值转化。这种"平台-模型-解决方案"的垂直架构,使其技术成果具备跨场景复用能力,有效降低了边际成本。

轨道交通领域成为其技术落地的首个突破口。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2023年收入计算,该公司在AI+供电系统检测监测市场排名第二,在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市场位居第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设备稳定性与安全性的严苛要求,恰好凸显了AI技术的不可替代价值。通过长期积累的算法模型与数据体系,诺比侃成功将技术能力延伸至供电系统运维、城市治理等关联领域,形成多场景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中国基础设施数字化进程的提速为产业发展打开想象空间。据行业研究机构测算,2024年AI+交通、能源、城市治理三大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700亿、5000亿和7000亿元,且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诺比侃凭借先发优势,在这三大赛道均占据有利位置。其技术架构的跨行业迁移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配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这种"深度绑定"策略不仅延长了服务价值链,更增强了客户粘性。

但产业AI的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随着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国资背景企业、传统工业巨头以及新兴AI创业公司纷纷涌入基础设施领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技术层面,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对模型迭代速度提出更高要求,持续研发投入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商业节奏方面,公共部门客户主导的项目存在周期长、回款慢等特点,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能力构成考验。日益严格的算法监管、数据安全规范以及行业准入标准,也在推高企业的合规运营成本。

面对多重挑战,诺比侃选择以技术深耕构筑护城河。公司持续优化NBK-INTARI平台的模块化设计,提升行业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生态建设。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其在应对同质化竞争时更具差异化优势。招股书透露,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以及战略并购,旨在巩固现有市场地位的同时,探索更多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场景。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诺比侃的上市进程折射出中国AI产业发展的范式转变。当资本泡沫逐渐消散,那些能够精准把握行业痛点、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企业,正在重新定义AI商业化的价值标准。这种从"技术炫技"到"场景深耕"的转变,或许预示着下一阶段AI竞争的核心将聚焦于行业理解深度与生态构建能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