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上,一部名为《奶团太后宫心计》的AI真人短剧引发关注,这部68集的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2.1亿次。另一部被标注为“国内首部付费AI短剧”的《兴安岭诡事》上线21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截至统计日累计播放量达5613.3万次,原生端收益超30万元,相关账号涨粉超过10万。海外市场同样传来捷报,AI短剧《AfterDivorce》登顶海外短剧周榜,累计热力值突破500万,成为全球首部进入短剧票房畅销榜的AI作品。这些数据持续刷新着行业对AI短剧传播力的认知。
制作效率的革命性提升是支撑这些成绩的核心要素。以全AI制作的微短剧《白狐》为例,仅4人团队通过ChatGPT完成剧本迭代,借助AI绘图和智能剪辑工具,将传统需要3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周,每分钟制作成本从数万元降至万元级别。这种效率跃升直接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超过10家A股上市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内容创作、平台运营等维度切入赛道。
博纳影业早在2023年底便成立AIGMS制作中心,2024年7月联合抖音推出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快手同期发布《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标志着AI短剧正式进入主流视野。今年平台方的战略升级进一步加速行业进化:即梦AI与抖音启动“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快手推出“星芒短剧×可灵AI大模型「AI创想剧场」”,双平台合计投入千万级现金激励和亿万级流量扶持,大幅降低创作门槛。
技术服务商的突破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昆仑万维推出的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已完成多轮升级,支持30秒长视频生成、多主体场景搭建及首尾帧无缝衔接。其旗下短剧平台DramaWave通过“付费+免费”模式覆盖全球用户,2025年一季度月流水达1000万美元。掌阅科技宣布每月上线3部AI短剧,国脉文化累计制作240集作品,全网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最新AI漫剧《寻尊行动》计划在重要档期上线。
传统影视巨头也在加速转型。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透露,公司即将推出国内首个全AI制作片单,储备7部AI短剧和1部AI电影,多个项目已完成制作。欢瑞世纪、恺英网络等公司通过AI短剧实现内容出海与IP变现,中文在线计划上线覆盖全流程的自研AI工具链。阅文集团虽未推出纯AI短剧,但强调将以版权方身份推动AI与IP协同,芒果超媒的“山海研究院”及“芒果大模型”已通过备案,AI全流程生产应用于微短剧领域。
制作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带来根本性变革。传统影视生产需经历策划、剧本创作、选角、拍摄、后期等多个环节,而AI技术实现全流程重构。光线传媒利用AI系统对上千个积压剧本进行批量评估,大幅缩短孵化周期。AI文生图、图生视频技术替代实景搭建与动画建模,场景预演、特效序列准备等环节效率显著提升。Sora2等工具的进化使单人借助AI即可完成高级特效制作,画质、时长、同步性等指标持续突破。
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同步展开。除广告植入与付费点播外,AI技术实现针对性广告生成并融入剧情,拓展增收空间。但行业快速发展中,内容同质化、技术瓶颈、版权争议等问题逐渐显现。多数作品依赖平台流量扶持,缺乏独立盈利模式,IP属性薄弱导致用户留存率低。部分制作方为快速盈利牺牲内容质量,加剧短期创作倾向。
技术层面,AI在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上仍存短板。人类演员可通过细微表情传递复杂心理,而AI生成的表演常显生硬。技术缺陷导致人物与场景一致性不足,部分作品出现画面跳帧、口型不同步等问题。版权伦理争议频发,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侵害肖像权、名誉权,但违规生成剧本、换脸明星、制作“定制亲密戏”等现象仍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