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里,不只是为了开拓市场,更是为了与河南共同创造未来。”在洛阳举行的“国际产业投资合作对接活动·河南站”上,一位外资企业代表这样表达对河南的期待。这场聚焦“全球产业链 区域新支点”主题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国际基金和商协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合作机遇。现场,多家中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多位外商分享了他们在河南投资的经验与收获。
河南为何能吸引全球资本的目光?答案首先体现在其“全而强”的产业基础上。作为中国少数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河南的制造业已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2024年,河南汽车出口额达到336.2亿元,是2020年的8倍多;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10米液压支架等高端产品相继问世,“河南造”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更让资本看重的是,这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宁德时代、洛阳钼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集聚,201家世界500强、186家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外资企业每年为河南贡献近一半的进出口总值,并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
“从研发到生产,我们在这里能找到完整的配套支持,这是我们选择河南的关键。”德国克诺尔中国区副总裁张丹阳表示。这家拥有120年历史的轨道装备企业自2011年扎根河南以来,其产品已应用于郑州地铁多条线路,累计装车超300列。随着洛阳地铁3、4号线规划推进,克诺尔已明确表达深化合作的意愿。
河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其“通全球”的开放通道上。“从郑州出发,航空货运24小时可达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欧班列12天可抵达德国杜伊斯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魏学彬介绍道。目前,河南已构建起“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立体通道网络: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郑州—卢森堡、郑州—吉隆坡“双枢纽”航线成为内陆连接欧美、东南亚的空中门户;中欧班列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2024年开行量稳居全国前列;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联动发力,贸易链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条铁海直运线路、40余条内河集装箱航线打通“出海最后一公里”,实现“通江达海”。
“依托河南的开放通道,我们能更高效地进入中国市场。”因特龙(洛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瓦西里·科瓦列夫深有体会。这家与中国合作近20年的企业,已在洛阳设立办公室,其生产的矿山、近海工业检测设备通过河南的开放通道远销多地。瓦西里不仅在洛阳安家,还透露“公司计划持续加大在豫投资”。通道优势带来的“物流红利”,正转化为全球资本的“投资信心”。
人才储备是河南吸引外资的另一大优势。“河南有5700多万劳动适龄人口,1970万技能人才,178所高等院校、321万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活动现场公布的数据让企业代表眼前一亮。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夏学英分享的合作案例更具说服力:“我们的碧波计划(BipBop)已覆盖100所学校,10万余学生。在河南,我们与许昌技师学院、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合作培养了大量人才,河南的职业教育能匹配高端制造、低碳转型的需求,这是我们长期合作的底气。”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懂技术、能创新的人才。”洛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洛轴加大研发投入,每年将营业收入的6%投入创新,新产品产值从2021年的7.74亿元增至2024年的16.05亿元,高端轴承产值占比提升至近70%。这背后是一支400多人的专职研发团队。“河南拥有扎实的人才储备,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吸纳本土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际人才,为参与国际竞争筑牢根基。”
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实打实的合作成果,也让资本对河南充满信心。“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企业用电、用水、用气、开办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项指标位列全国先进。”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在外资企业口中有更具体的体现。“在我们集团高管访华期间,河南省、市各级部门主动对接,务实高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运营中的具体问题。这种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坚定了长期深耕的信心。”张丹阳说。
活动现场,郑州航空港汽车产业投资集团与本奥米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与善水阿曼能源转型基金等10余组项目签约,涵盖资本合作、能源转型、科技创新、供应链合作等领域。放眼长远,“十四五”以来河南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累计5.3万亿元,超300家河南企业“走出去”布局50多国,蜜雪冰城东南亚门店超4000家、中铁装备盾构机出口马来西亚……这些成果,让“投资河南”从选择变成了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