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浦银安盛人事“换血”:内部挑战待解,权益突围路在何方?

   时间:2025-11-19 18:54 作者:顾青青

浦银安盛基金近期迎来重要人事调整,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因个人原因正式离职,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陆续完成交接,内部基金经理高翔接手核心产品管理。与此同时,原中信保诚基金知名基金经理江峰确认加盟,将主导公司权益投资业务发展。这场“一退两进”的变动背后,折射出浦银安盛正面临管理规模收缩与产品结构失衡的双重压力。

作为拥有16年金融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蒋佳良自2018年加入浦银安盛后,从权益投资部总监助理逐步晋升至核心管理层。其管理业绩呈现显著分化: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混合A任职期间累计回报达169.87%,年化收益15.19%;但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任职期间亏损超45%,净值接近腰斩。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表现,与其“成长+均衡”的投资风格及高换手率特征密切相关。随着蒋佳良的离任,其管理的8只产品均已确定接任者,其中高翔与李浩玄共管的周期优选混合A在2025年三季度实现33.11%的净值增长,展现出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潜力。

新加盟的江峰具备独特的专业背景,其职业生涯始于中信证券投行部,2017年转型公募后以小微盘股投资和逆向策略闻名。在中信保诚基金期间,他管理的多策略混合基金累计回报超120%,持仓分散化、注重价值挖掘的投资风格,恰好能弥补浦银安盛在小盘股领域的布局短板。2025年11月4日,江峰正式完成基金业协会注册登记,其加盟被视为浦银安盛突破权益业务瓶颈的关键举措。

此次人事变动对浦银安盛的投研体系带来短期冲击。作为核心决策者,蒋佳良的离开导致权益投资决策层出现真空,部分与其合作密切的研究员可能流失,团队稳定性面临考验。公司需加快推进投研体系改革,以降低对单一核心人员的依赖。产品端方面,虽然交接工作已平稳推进,但品质优选混合等前期亏损较大的产品,净值修复仍需时间。江峰的投资风格与现有产品的磨合效果,以及未来是否推出小盘股特色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规模压力是浦银安盛当前最严峻的挑战。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公募规模降至3419亿元,行业排名下滑至第30位。权益类基金规模不足110亿元,约半数产品规模在1亿元以下。蒋佳良离任引发的赎回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其管理的品质优选混合规模从峰值10亿元缩水至7.01亿元,降幅超30%。江峰的明星效应能否吸引增量资金,高翔等新任基金经理能否通过业绩稳住规模,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的行业地位。

浦银安盛的转型尝试具有行业代表性。作为银行系公募,公司凭借股东渠道优势在固收领域占据优势,但权益业务普遍存在投研积淀不足、人才储备薄弱等问题。数据显示,银行系公募权益类基金平均规模占比不足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浦银安盛“固收独大”的产品结构中,债券型与货币型基金占比超95%,正是这一现状的典型写照。

为突破发展瓶颈,浦银安盛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高翔等内部人才的晋升构建新生代管理梯队,另一方面借助江峰的专业能力打造特色产品。公司同步推进的“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战略中,江峰的加盟有望为“全球科创家”战略注入新动能,并与指数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这种转型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战略执行的持续性与团队磨合的效果。

当前公募基金行业正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权益投资能力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浦银安盛若能通过投研体系重构、产品结构优化与投资者信心重建,实现从“固收独大”向“多元均衡”的转型,或将为银行系公募权益业务突围提供可复制的路径。这场人事变动不仅是公司战略调整的起点,更成为观察行业转型趋势的重要样本。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