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阿里巴巴终于在面向消费者的AI赛道上迈出了关键一步。11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千问”APP公测版,这款以“智能对话与场景服务”为核心定位的应用,将覆盖办公、健康、购物、地图等多元生活场景,其中购物智能助手功能尤为引人注目。
据彭博社报道,“千问”项目由阿里巴巴董事长兼CEO吴泳铭亲自挂帅,集结百余名工程师历时数月研发,目标直指全球AI生活入口市场。这一战略部署与ChatGPT形成直接竞争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千问”上线前不久,阿里旗下夸克浏览器刚完成对话助手功能升级,而蚂蚁集团随后也推出了全模态AI助手“灵光”,形成三路并进的AI产品矩阵。
长期以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布局呈现明显的B端优先特征。通过阿里云平台,企业客户可获取模型API调用、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第三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AI应用月活用户规模前三位分别为豆包、Kimi和文小言,其中豆包用户量达7523万,而阿里“通义”系列应用月活不足300万。这种差异源于阿里巴巴深厚的商业基因——其电商业务虽面向消费者,但核心运营逻辑始终围绕服务商家展开。
这种战略选择带来显著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至333.98亿元,创三年新高,经调整利润达29.54亿元。在双11期间,通义大模型首次大规模应用,通过智能翻译、经营分析和客服优化,为商家日均节省约2000万元成本。这些B端收益既支撑了技术研发投入,也延缓了C端市场的布局节奏。
转机出现在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去年开始,通义应用从阿里云体系剥离,与夸克形成平级架构,标志着C端战略正式启动。今年3月,夸克升级为“AI超级框”,10月推出深度融合搜索与对话的“C计划”,成为阿里AI生态的先锋部队。而“千问”的推出,则将分散的AI能力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更强大的通用平台。
技术积累的成熟是加速布局的关键因素。千问团队透露,阿里选择从云端基础模型切入,经过长期迭代后回归C端市场。当前Qwen3-Max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开源大模型,Agent生态体系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测中,“千问”展现出不俗的场景适应力:输入PPT主题可自动生成完整框架,分析短视频时能精准提炼核心观点并延伸背景知识。
竞争压力促使阿里加快转型步伐。数据显示,豆包月活用户从去年12月的7523万增至今年9月的1.72亿,而通义用户规模几乎停滞。更严峻的是,豆包已开始通过智能回复嵌入抖音商城链接,直接冲击阿里电商基本盘。这种态势下,阿里需要更强大的C端产品巩固市场地位。
在商业化路径上,阿里展现出独特战略思维。千问团队明确表示暂不考虑收费模式,而是优先构建用户基础。未来计划通过智能体功能拓展服务边界,首个上线的购物Agent将支持自然语言交互购物。这种“先服务后收费”的模式,依托阿里生态内的电商、本地生活、出行等场景资源,有望形成独特的商业闭环。
相较于单纯的技术竞争,阿里巴巴更注重体系化能力建设。千问不仅承担着C端入口的重任,更是连接阿里全生态资源的枢纽。当用户通过单一入口调用不同场景服务时,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将得到充分释放。这种“大脑+双手”的组合模式,或许能为AI技术落地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