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大会主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围绕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展开深度阐述。他指出,太空作为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战略领域,正因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迎来全新可能。"当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已构建起太空基础设施体系,AI的融入将催生第四种卫星形态——计算卫星。"王坚强调,这种创新将彻底改变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利用方式。
针对AI发展的技术路径争议,王坚特别回应了今年初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关于开源策略的公开反思。他明确表示,这并非企业战略层面的选择失误,而是技术演进的历史必然。"从软件时代到AI时代,开源模式始终是推动技术革命的核心动力。当前竞争的关键已从单纯的代码开放,转向数据资源与计算资源的全面开放。"王坚指出,这种资源开放(Open Resource)正在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今年5月,由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批12颗计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构建起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网络。该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8B参数级AI模型在太空环境的部署运行,标志着人类首次具备在轨数据处理能力。"这些计算卫星就像太空中的智能节点,无论抵达月球、火星还是更遥远的深空,都能实时完成数据采集与计算分析。"王坚形象地描述道。
在王坚的构想中,计算卫星的突破性意义远超技术范畴。他提出,只有将AI能力延伸至太空领域,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走出地球"的宏大愿景。"当未来深空探测器飞向火星时,计算与AI必须成为标准配置。这不仅是技术需求,更是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他透露,团队正规划构建覆盖地月空间的计算网络,为十年后的载人火星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对于AI时代的资源竞争,王坚特别强调计算能力的战略价值。"过去我们讨论算力缺口,未来要关注的是'太空算力'的构建。计算卫星的部署将重新定义全球AI竞争的地理边界,谁掌握了太空计算资源,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主导权。"这种观点为当前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指明了新的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