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从辍学少年到玻璃大王:曹德旺如何在中美贸易战中以智慧与韧性逆势突围

   时间:2025-10-27 21:16 作者:赵静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引发市场震动。当许多企业因成本攀升而焦虑时,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却抛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关税加多少都无所谓,不赚钱我绝不卖。”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惊叹其底气,更多人好奇:这位企业家凭什么如此从容?

曹德旺的底气,源于他白手起家的创业史。1946年生于上海的他,童年随家人迁回福建福清,因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谋生。卖水果、拉板车、修自行车……这些底层经历磨砺出他的韧性。1976年,30岁的曹德旺成为福清高山镇一家濒临倒闭的玻璃厂采购员。七年后,当工厂陷入绝境时,别人看到的是风险,他却嗅到了机遇——他倾尽积蓄,甚至举债接手工厂,决心打破中国汽车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

彼时的中国汽车玻璃市场,进口产品价格高昂,一块玻璃售价数千元的背后,是普通工人月收入仅几十元的现实。曹德旺立下誓言:“中国人凭什么造不出好玻璃?”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从设备简陋、技术匮乏的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如今,福耀不仅掌握核心技术,更拥有数百项专利,客户涵盖奔驰、宝马等国际巨头。2024年,福耀营收达392.52亿元,净利润74.98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超三成,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与追逐短期利益的企业家不同,曹德旺始终专注实业。当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风头正劲时,他将九成利润投入研发。有人笑他“傻”,他却反问:“做实业不靠点傻劲怎么行?”正是这份坚持,让福耀在技术上始终领先。2013年,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赴美建厂。消息一出,质疑声四起——美国人工成本高、工会强势,这场“逆风局”能赢吗?

曹德旺的算盘打得精:美国电价低、关税减免、运输成本降低,本土生产更划算。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美国工人对玻璃生产线一无所知,文化差异更是棘手——工会频繁施压,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待遇。一次罢工中,曹德旺强硬表态:“想罢工?先把技术学会!”最终,工会以868票对444票败下阵来,这一结果被视为美国制造业工会史上的“滑铁卢”。

2016年,福耀美国工厂在俄亥俄州代顿市投产,年产450万套汽车玻璃,满足美国市场四分之一需求。开业当天,州长亲自到场,称赞其创造2000多个就业岗位。这场逆袭被拍成纪录片《美国工厂》,2020年斩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从亏损到2017年扭亏为盈,曹德旺用行动证明:赴美建厂不是冒险,而是精心布局的“稳赢局”。

2018年贸易战打响时,福耀已在美国站稳脚跟。本土生产占美国市场七成,关税再高也难伤筋骨。2025年3月,曹德旺追加4亿美元投资,新建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进一步巩固供应链。面对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20%、40%、甚至50%的关税,他淡定回应:“加税?不过是把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曹德旺的底气,源于对中美经济结构的深刻洞察。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短期内难以逆转,福耀的特种玻璃因专利保护和性价比优势,成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建筑业的刚需。他直言:“贸易是双向的,你离不开我的产品,我离不开你的市场。硬脱钩只会两败俱伤。”这种清醒,让他早在贸易战前就布局美国工厂,化被动为主动。

从辍学少年到行业巨擘,曹德旺用几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强者,不靠运气,而靠智慧与坚持。在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博弈中,他为中国企业找到一条生存之道——以技术为盾,以市场为矛,在逆境中开辟新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