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沈如风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7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轻工业百强企业新质发展产业大会”上,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的一席话引发行业震动。他透露,未来三年,美的将投入至少500亿元布局AI大模型、新能源、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这一数字相当于美的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162亿元)的3倍。
这不是美的第一次“跨界”。从电风扇起家,到空调大战中反超格力,再到收购库卡机器人、进军医疗影像设备,美的的转型路径一直充满争议。
但这一次,500亿真金白银砸向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意味着美的不再满足于“家电巨头”的标签,它想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01
从“价格战”到“技术战”
美的被称为“家电公敌”不是没有道理。过去几十年,它用近乎残酷的竞争方式,在微波炉市场从格兰仕手里抢下一半份额,在豆浆机市场逼得九阳不得不应战,在空调领域最终超越格力。
它的打法简单粗暴:你敢降价,我敢更低价;你上3个导购,我直接奖经销商宝马。
但现在的美的变了。价格战还在打,但美的的研发投入在过去几年悄然攀升。2024年,其研发费用达162亿元,同比增长11%。这一数字已超过格力(69.04亿元)和海尔(107.40亿元)。更关键的是,美的的研发方向正在从“To C”转向“To B”。

目前,美的的B端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业务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与工业技术、机器人及自动化、智能建筑科技等。2024年美的集团B端的营业已经占到其总营收的25.67%,较2020年的18.5%提升7个百分点。
此外,美的自研的“美言”大模型已应用于20多个品类、500多款产品,能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全屋家电。
在智能制造端,美的的“数字孪生工厂”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使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5%。这些尝试看似微小,却是传统制造业向AI转型的必经之路。
但挑战同样明显。AI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和算力支持,而美的的优势在于硬件制造而非算法。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家电企业的AI模型,大概率是‘玩具级’。”
02
库卡、万东医疗与新能源
美的的科技转型离不开“买买买”。2016年,美的以292亿元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2021年,美的又收购医疗影像企业万东医疗。
当前,美的的库卡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已升至8.2%。尽管2024年机器人业务营收下滑,美的仍坚持加码,甚至研发人形机器人。

更大的亮点是新能源。美的通过收购合康新能、科陆电子,美的构建了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的产业链。
从营收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45%,成为ToB板块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不过,该领域竞争激烈,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早已占据主导。
03
方洪波的“焦虑”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曾公开断言:“家电行业里诞生伟大的高科技企业的可能性没有。”这句话背后是美的的增长焦虑。
2024年,美的营收突破4000亿元,但智能家居业务占比仍高达66%,且增速已降至个位数。并且美的海外收入虽占总营收的41%,但主要依靠并购品牌(如东芝)和低价策略。

面对这种情况,方洪波的解法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用高端品牌COLMO和东芝拉升毛利率,一边押注AI、机器人等新业务。
但现实很骨感,美的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不升反降,从2023年的26.28%降至2024年的25.67%。
更棘手的是人才问题。一位猎头透露:“当前AI人才争夺白热化,美的很难吸引顶尖人才。”
总结
美的的未来
美的的500亿AI计划,本质上是一场“生死时速”。家电行业增长见顶,美的必须找到新引擎。但科技转型绝非易事:AI大模型需要长期投入,机器人业务尚未突破,新能源赛道强敌环伺。
方洪波很清楚这一点。他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强调“壮士断臂”,甚至直言“已有六七个接班人”。这种危机感驱动美的不断自我颠覆,但也带来资源分散的风险。
未来的美的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像西门子一样,成功转型为工业科技巨头;要么像GE一样,在多元化扩张中迷失方向。500亿只是门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