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玄玄也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7月21日,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再次出手,一口气领投了三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众擎机器人、千寻智能和逐际动力。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融资热潮不断,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冲刺IPO,创业公司融资消息接二连三。但像京东这样,一天之内连续押注三家头部企业的情况,还是头一回。
事实上,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今年3月,刘强东亲自带队考察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5月,京东入股智元机器人;7月,又推出“JoyInside”平台,整合大模型能力植入机器人硬件。
如今,一天之内连投三家,意味着京东的机器人战略正式进入加速期。
01
京东为何重仓众擎、千寻、逐际动力?
京东这次投资的三家公司各有特色,但都聚焦在具身智能的核心领域——让机器人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众擎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创始人赵同阳曾是小鹏“鹏行智能”团队的负责人。它的产品主打高动态运动能力,比如前空翻、奔跑和跳舞。今年1月,一段众擎机器人在深圳街头行走的视频在海外爆火,播放量超百万。

今天(7月21日),众擎机器人宣布今年7月完成两轮融资,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千寻智能虽然成立仅一年多,但团队背景强大。创始人韩峰涛曾是工业机器人公司珞石科技的CTO,联合创始人高阳则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专攻机器人视觉与机器学习。
今年6月,千寻发布了搭载自研VLA模型的人形机器人Moz1,能完成整理桌面、扔垃圾等任务。 今天千寻智能也宣布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网投、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

与此同时,逐际动力也确认获京东战略领投。逐际动力更偏向商业化落地。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下半年就能开卖。这家公司此前已获阿里、上汽等巨头投资,如今京东加入,显然是想在零售和物流场景探索合作可能。
三家公司技术路线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机器人真正“活”起来,而不仅仅是机械臂或轮式底盘。京东看中的,正是它们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02
京东的机器人野心,不止是投资
京东对机器人的兴趣,远不止财务投资这么简单。
今年3月,京东成立了具身智能专项部门,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负责。6月,又有消息称京东零售成立了“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向3C数码事业群总裁汇报。
这些动作表明,京东正在内部搭建机器人研发能力。而外部投资,则是为了快速吸收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京东的物流仓库早已使用自动化设备,但传统机器人只能按预设程序运行。具身智能的突破,让机器人能适应更复杂的环境。比如,未来仓库里的机器人可能不再需要人工标注货架位置,而是像人一样“看到”货物并自主搬运。
除了物流,京东还在探索机器人的消费级应用。今年618期间,京东平台上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了17倍。一些AI宠物狗、教育机器人已经进入普通家庭。
京东的终极目标,或许是打造一个“机器人生态”——既卖机器人,也用机器人,同时通过投资绑定行业最优秀的公司。
03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挑战
京东的密集投资,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美团已经投资了至少五家机器人公司,包括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蚂蚁集团则押注了星尘智能、钛虎机器人等四家整机厂商,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具身智能子公司。
资本的热情源于技术的突破。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突飞猛进。从走路不稳到能跑能跳,从机械重复到理解语言指令,进展比许多人预想的更快。

但挑战依然存在。成本高、续航短、应用场景有限,仍是行业普遍难题。众擎的PM01售价18.8万元,显然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而千寻和逐际动力的产品,目前也主要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
不过,巨头们的入局可能会加速商业化。京东有物流场景,美团有配送网络,蚂蚁瞄准家庭服务。如果这些公司能帮机器人找到刚需场景,行业或许会迎来爆发。
总结
京东的机器人棋局
京东一天之内连投三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具身智能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巨头们真金白银押注的未来。
众擎的运动控制、千寻的VLA模型、逐际动力的量产能力,恰好覆盖了机器人落地的关键环节。京东的投资逻辑很清晰——既要技术,也要场景。
这场竞赛中,互联网公司拥有数据和场景优势,而创业公司则贡献前沿技术。两者的结合,可能会让机器人更快走进现实。
当然,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机器人的成本、可靠性、适用性都还需要时间优化。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京东不想错过这场变革,而它的对手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