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罗永浩与李想主导的跨行业对谈,在近四小时的镜头切换中,将汽车领域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这场采用视频播客形式呈现的深度对话,不仅让观众看到两位企业家的思维碰撞,更折射出当下内容产业的新趋势——视频播客正从音频时代的边缘角色,演变为短视频生态中的“破圈利器”。
长期以来,中文播客市场始终徘徊在“圈内自嗨”的困境中。尽管数据显示听众规模已突破2.2亿,但相较于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的日活数据,播客的渗透率仍显不足。这种矛盾在2024年迎来转机: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集体加码视频播客赛道,通过流量扶持、工具创新和名人效应,试图打破播客的“小众诅咒”。
B站的攻势尤为猛烈。7月发布的《视频播客出圈计划》抛出三大筹码:10亿级冷启动流量、AI创作工具“代号H”以及全国多地的免费录制场地。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名人矩阵——鲁豫、于谦、罗永浩等跨界明星的入驻,直接带动了内容破圈。罗永浩的《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单期播放量突破千万,于谦探讨“谷子文化”的节目引发Z世代热议,这些案例证明:当名人效应与视频媒介结合,播客的传播力可能呈指数级增长。
小红书则选择“素人+名人”双轨并行。8月推出的扶持计划中,普通创作者通过带话题发布笔记即可获得5-30万流量曝光,而官方账号的翻牌互动更激发了UGC热情。与此同时,平台用户画像与播客受众的高度重合,为内容精准触达提供了天然土壤。这种“朋友式聊天”的低门槛创作环境,正在培育新一代视频播客创作者。
平台的集体发力并非偶然。数据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现象:在美国,YouTube以31%的市场占比成为最大播客平台,远超音频巨头Spotify和苹果Podcasts。更典型的是,乔·罗根采访特朗普的视频播客在YouTube创下5900万播放量,这一数字远超同期音频版本。视频化带来的沉浸感与碎片传播优势,正在重塑播客的传播逻辑。
B站的一季度数据为此提供了注脚:在无运营干预的情况下,视频播客受众超4000万,占月活用户的10%,用户观看时长同比激增270%。这种增长背后,是视频媒介对播客内容的“再造”——罗永浩与何广智的脱口秀对谈被拆解为数十条短视频,在多平台引发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度讨论,证明长内容同样具备碎片传播的爆发力。
视频播客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双重属性”:既保留了播客的信息密度与情感陪伴,又通过视觉呈现放大了人格魅力。当鲁豫与易立竞展开“访谈女王对决”,当于谦以相声演员的幽默解构亚文化,镜头语言让深度对话更具感染力。这种形式创新,正在吸引原本对播客无感的用户群体。
抖音的“中长视频战略”则展现了另一条路径。通过“抖音精选”板块聚集的JustPod等创作者,将播客内容转化为适合移动端观看的“轻量级长视频”。而平台天然的碎片传播基因,使得金句切片能快速扩散至更大受众群。这种模式若与播客精选结合,或能催生新的内容爆款。
当前,视频播客仍处在“前川普时刻”——尚未出现如乔·罗根采访特朗普那样的全民级事件。但平台的差异化布局已初见成效:B站深耕长内容消费场景,小红书强化社区创作生态,抖音探索碎片化传播,这种多元尝试正在重构播客的市场边界。当“耳朵经济”升级为“视听经济”,视频播客或许真能成为中文内容产业的“第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