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全球电力危机下AI成耗电大户,中国如何凭“三招”实现电力稳定?

   时间:2025-09-24 06:04 作者:周伟

全球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力危机,而中国却在这场风暴中保持了电力供应的稳定。2025年,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美国和捷克等多国遭遇大规模停电,数以千万计的民众生活陷入混乱。医院紧急启用备用电源,地铁系统瘫痪,酷暑中的居民苦不堪言。与此同时,中国夏季用电负荷突破15亿千瓦的历史峰值,却实现了“不拉闸、不限电”的奇迹。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以GPT-4为例,其单次训练耗电量高达2.4亿度,相当于2.85万户欧美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数据中心每日耗电量堪比中型城市。2025年上半年,全球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3%,部分地区如杭州的数据中心用电量更是飙升237.7%。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945太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总量。算力需求的膨胀,使得电力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

中国电力系统的稳定,得益于“多能源协同、特高压电网、智能调度”三大支柱。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清洁能源占比全球领先,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5.3亿千瓦,超过火电,每3度电中就有1度来自绿色能源。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风电前四大制造商均为中国企业,锂电池产能更是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则是中国电力调配的核心。40余条特高压线路总输送能力超过4亿千瓦,将西北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输送至东部需求旺盛地区。2025年投产的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工程,进一步优化了电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在储能和智能调度方面,中国同样走在世界前列。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规模全球第一,虚拟电厂技术实现了“谷电峰用”。例如,浙江省通过夜间电动汽车充电策略,白天将电力反哺电网;合肥市543万户居民参与峰谷电价调节,有效缓解了供电压力。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电力供应问题频发,根源在于基础设施老化、能源结构失衡和跨国协调机制失效。欧洲70%的电网设备运行超过40年,数字化程度仅40%;西班牙风电占比达40%,但储能容量仅为德国的1/3,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直接冲击电网稳定性。美国得州2021年寒潮期间,天然气管道冻结、风电瘫痪的教训,暴露了能源结构单一化的风险。

中国则通过“全国一盘棋”的电网调度和持续更新的基础设施(2024年电网投资增速达15.3%),有效避免了局部风险的蔓延。然而,挑战依然存在。甘肃、新疆等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弃电率超过5%,外送通道建设滞后,2024年上半年全国弃电量高达600亿度。如何解决“绿电送得出、存得住、用得好”的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任务。青海100%清洁能源数据中心、华为沙特红海光储项目等探索,为数据中心与绿电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是:如果人工智能的耗电量继续以指数级增长,新能源能否满足其需求?国际能源署警告,到2030年,全球20%的数据中心项目可能因电力短缺而延期。中国目前依靠绿电“过剩”维持电网稳定,但如果人工智能彻底改变能源需求模型,当前的技术优势是否只是短暂的红利?“零碳电力”究竟是解决方案,还是仅仅延缓了更根本的能源消耗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思考。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