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更替,秋意渐浓,“贴秋膘”的传统习俗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当代年轻人对养生的理解已悄然改变,他们不再执着于大鱼大肉的进补方式,而是转向一种更轻盈、更灵活的“轻养生”模式。这种模式以低门槛、碎片化为特点,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
“轻养生”的兴起,源于年轻一代对健康的主动追求,同时也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他们既是新式养生消费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当老一辈的养生叮嘱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意味着养生观念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潜意识中。然而,如今的养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长辈的经验,而是主动选择、高度个性化的日常实践。
在通勤路上、办公间隙、差旅途中,甚至居家休息时,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他们的养生之道在“消费”与“不消费”之间灵活切换,既愿意为方便和体验买单,也懂得就地取材、善用时间。核心原则只有一个:实用为主,方便为先。
在饮食方面,年轻人的选择多种多样。有人喜欢自制养生饮品,比如用抹茶粉搭配豆奶开启抗氧化的一天;有人把办公桌变成“养生茶吧”,在养生壶里加入枸杞、大枣、陈皮或水果。不愿费心调配的,则直接购买便利店的“养生水”,如红豆薏米水、苹果黄芪水,或选择低卡的“草系奶茶”。咖啡爱好者还尝试“陈皮红豆拿铁”“如意人参咖啡”等跨界特调。
流行文化也为年轻人的养生提供了灵感。例如,演员关晓彤带火的“彩椒碗”以高颜值、低卡路里的特点,吸引了众多人效仿,采购彩椒、鸡胸肉等食材,在家制作明星同款健康餐。
养生消费还延伸到更多场景。工位旁或家中常备艾草锤,肩颈疲劳时随手敲打;睡前泡脚加入艾叶、花椒、姜片等药材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购买家用刮痧板、真空拔罐器,甚至电动拔罐仪,实现居家养生。还有人差旅时携带便携按摩仪、蒸汽眼罩,让养生不受时空限制。
无需花费的养生方式则更依赖意念和习惯。比如通勤等车时做踮脚、转动腰腹的小动作;上班时在智能手表提醒下,每小时起身活动;躺着刷手机时完成“空气踩单车”活动下肢;刷到社交平台上的“八段锦”或“朱雀三啄”教学,也会跟着练习。
这些看似零散的“轻养生”行为,正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图景。它们轻松融入通勤、办公和居家的每个缝隙,不依赖特定场合或整块时间。“轻养生”的流行,既是健康常识普及的结果,也体现了新一代对自我负责的生活态度。
然而,当“轻养生”与商业消费深度交织,一场围绕“健康焦虑”的商业叙事也随之展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被久坐、熬夜和高压包围,亚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却难有完整时间进行系统调理。于是,“低成本、易坚持”的养生需求应运而生。
商家敏锐捕捉到这一情绪,迅速推出相应产品,并通过营销放大健康焦虑,推动年轻人拥抱“轻养生消费”。其中,瓶装水市场是最典型的例子。2022年,“一整根”人参水在互联网爆红,尽管后来被曝出使用的人参年份低于5年,成本低廉,但仍以近20元的高价热销。它利用了消费者对“人参昂贵”的认知惯性,让年轻人觉得便利店的“人参水”既划算又方便。
“一整根”人参水的成功,验证了年轻人对“便捷养生”的需求。此后,各类“功能水”纷纷跟进,从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到宣称“解酒护肝”的白桦汁,品类不断扩充。这些产品通过概念包装被赋予“养生属性”,支撑其溢价。
据前瞻产业研究所预测,到2028年,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其成功在于切中了年轻人“既想养生,又怕麻烦”的心理,将健康追求转化为“即开即养生”的消费行为。
同样受资本青睐的还有泡脚包等家用养生产品。它们以“祛湿驱寒”“安神养颜”为卖点,定价大多在10多元(30包),贴合年轻人“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然而,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存疑。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对60款热销泡脚包的抽检结果显示,仅2款完全合格,其余存在伪劣原料替换、药材霉变、有效成分不足等问题。
随着“轻养生”被商品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为消费而养生”的循环。除了养生饮品和泡脚包,保健品与健康仪器也成为重点消费领域。据天猫健康报告,18-29岁的年轻人是褪黑素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超过1/3;05后尿酸仪消费增速达到40%,第一批00后增速也达到8.6%。很多人并非必需,只是“买个安心”而持续下单。
健康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可采购的“幻觉”。真正的健康源于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持续运动和情绪稳定,但这些方式需要长期坚持,缺乏即时反馈的魔力。于是,人们自然倾向于购买被贴上“养生”标签的产品。
这种对掌控的渴望不仅体现在身体层面,也蔓延至精神健康。涂色书、解压捏捏乐、推牌啪啪币等小物件持续走红,因为它们是年轻人自己选择的“情绪开关”。涂色时的专注能隔绝外界喧嚣,捏捏乐的反复按压可释放内心焦躁。它们与“轻养生”本质相同,都是以微小行为重建秩序,完成“情绪重启”。
当代年轻人的养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间态”,徘徊在“自律”与“放纵”之间。他们开着护眼模式熬夜,选择“少糖”“去冰”的奶茶,一边消耗一边补偿。今天泡养生茶,明天练八段锦,后天又被“中药咖啡”吸引。这种看似随意的养生方式,真实反映了他们的逻辑:“健不健康不重要,至少心里安慰满满”。
在“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现实里,年轻人通过一杯养生茶、一次泡脚、一个解压玩具,实现了自己的“微小掌控”。这种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坚持“照顾自己”的意愿,本身即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
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动选择”的姿态,选择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安顿身心,选择不被“完美养生”的标准绑架,选择在“尽力而为”和“接纳不完美”之间找平衡。这种略显佛系的自我关照,何尝不是一种更真实的“好好生活”?能够在任何状态下都不放弃关注自身,这本身就已经足够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