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近期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其港股股价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攀升。这一涨势的背后,阿里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技术突破成为关键推动因素。随着云栖大会的召开,阿里云向外界展示了其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发展超级人工智能ASI的长期目标。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详细阐述了通往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第一阶段为“智能涌现”,即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形成泛化智能;第二阶段是“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类;第三阶段为“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并最终超越人类智能。他强调,ASI将创造“超级科学家”和“全栈超级工程师”,以指数级速度解决医学、材料、能源等领域的未解难题,甚至推动星际旅行等前沿探索。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阿里云将通义大模型定位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吴泳铭认为,大模型将替代传统操作系统,成为连接用户、软件与AI计算资源的中枢。基于这一判断,阿里云采取开源战略,通过开源通义千问系列模型构建生态。截至目前,通义已开源300余个模型,覆盖全尺寸及多模态领域,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达17万个。调研机构沙利文报告显示,通义大模型在中国企业级市场调用量位居第一。
本届云栖大会上,通义大模型家族迎来全面升级。旗舰模型Qwen3-Max性能超越GPT-5等国际顶尖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参数超万亿,在编程和工具调用能力上表现突出。新一代架构Qwen3-Next通过参数压缩技术实现计算效率飞跃,80B参数模型激活3B即可媲美235B旗舰版性能。专项模型方面,编程模型Qwen3-Coder、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全模态模型Qwen3-Omni等均取得突破,其中Qwen3-Omni在音视频领域创下32项开源最佳性能纪录。通义万相2.5系列模型支持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功能,语音大模型通义百聆则涵盖语音识别与合成能力。
在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提出“超级AI云”概念,将其定义为“下一代的计算机”。吴泳铭指出,AI计算需求正推动数据中心从CPU向GPU架构转型,未来需要百万级GPU/CPU协同、高效网络和充足能源支撑。阿里云已建成全球少数具备软硬件垂直整合能力的超级计算平台,其自研存储系统、网络架构和计算芯片构成计算集群的底层支撑。公司正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预计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较2022年提升10倍。
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在采访中表示,当前AI竞争已进入系统级较量,模型与云计算的协同成为关键。阿里云通过全栈自研能力,在数据中心、大模型家族、百炼平台和AI应用生态等层面形成完整布局。其定位为全球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旨在为开发者提供高效、友好的AI服务环境。周靖人强调,阿里云的技术积累和生态规模使其在AI时代具备独特竞争优势。
针对AI对人类工作的影响,吴泳铭持乐观态度。他类比电力革命对人类生产力的放大效应,认为ASI将指数级提升智力杠杆。尽管部分工作可能被替代,但历史经验表明,技术革命总会创造更多新需求。他预计,未来人类将专注于创造与探索,而AI将成为放大人类能力的核心工具。这一观点为AI时代的人机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