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打压中国制造。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被消费者视为“国货”的品牌,其实际控制权早已落入外资之手,甚至在关税战中成为外资企业的“避风港”。
以双汇火腿肠为例,这款陪伴无数中国人成长的“国民零食”,自1998年凭借亲民价格和广泛渠道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肉制品行业的标杆。然而,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以20亿美元收购双汇多数股权,悄然改变了其资本属性。2013年,双汇母公司万洲国际更进一步,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完成从“中国品牌”到“全球食品巨头”的转型。尽管双汇的生产、销售和供应链均在中国,但利润却流向海外股东。2024年,双汇中国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稳居行业榜首,但其“国民品牌”的光环下,资本归属却鲜为人知。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护肤品领域。上世纪80年代,“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语响彻全国,大宝SOD蜜以低价高质成为家庭必备。2008年,美国强生集团以23亿元收购大宝,品牌创始人另创“森宝”,但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强生接手后,大宝的包装、价格和渠道几乎未变,仍主打中低端市场,广告风格延续亲切感。在中美贸易战中,大宝因生产本土化未受关税影响,反而凭借“性价比”成为进口护肤品替代品。三四线城市超市货架上,大宝仍是中老年消费者的首选,而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国货”早已易主。
如果说双汇和大宝的“外资身份”尚有迹可循,那么哈尔滨啤酒的案例则更具迷惑性。这家1900年由俄国商人创立的品牌,曾是东北工业的象征,后收归国有,被视为地道中国品牌。2004年,美国安海斯-布希(百威母公司)收购其99.66%股权;2016年,百威又被比利时英博集团吞并,哈啤最终控制权落入欧洲资本手中。尽管股权几经易手,哈啤的市场策略仍围绕“中国元素”展开:推出国潮包装、赞助冰雪节和音乐节、与故宫IP联名,广告中充斥“冰城骄傲”“中国人的啤酒”等口号。2024年,哈啤中国销量超180万吨,为百威英博亚太区贡献40%利润,但这些收益并未留在中国。
火锅行业同样存在类似现象。诞生于内蒙古的小肥羊,曾以“不蘸料”汤底和草原羔羊肉风靡全国,门店一度超700家,被誉为“中国火锅第一股”。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上市,市值超百亿港元;2012年,美国百胜集团以近46亿港元将其私有化。收购后,小肥羊门店数量缩减至不足300家,但盈利能力未受影响。百胜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底料和食材,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口味稳定。在中美关税战中,小肥羊的原料采购和生产完全本土化,未受政策影响。更微妙的是,百胜在营销中强调“草原基因”“中华美食”,进一步巩固了消费者的国货认知。
全球化背景下,品牌的国籍属性日益模糊,资本流动无国界,利润导向成为核心逻辑。消费者以为自己在支持国货,实则可能为海外股东创造收益。这并非否定外资企业的价值,而是提醒公众:在情感营销盛行的今天,理性消费比盲目“爱国”更重要。若想真正支持民族产业,或许应先弄清楚:手中的火腿肠、护肤品、啤酒和火锅,究竟由谁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