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三个月放缓,7月至9月同比增速从3.7%降至3.0%。餐饮领域同样呈现增长承压特征,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在7-9月间由升转降,9月同比增速仅0.9%,较前期明显回落。这一变化在行业景气指数上得到印证,红餐大数据显示,全国餐饮景气指数在7-8月受暑期消费带动升至高位后,9月回落至98.0,环比下降14.5%。
细分赛道景气指数呈现同步波动特征。中式正餐、火锅、烧烤、小吃快餐、现制饮品五大核心赛道景气指数均呈现7-8月上升、9月回落的走势。其中烧烤赛道降幅最为显著,9月景气指数环比下降19.9%至82.6;现制饮品赛道下降17.1%至99.4;火锅赛道下降15.7%至103.8;小吃快餐赛道下降12.7%至101.9;中式正餐赛道下降13.4%至96.0。这种波动与暑期家庭出游、毕业季聚餐等季节性因素消退密切相关。
门店扩张态势出现结构性分化。红餐大数据监测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小吃快餐、中式正餐、现制饮品占据门店数量前三位。值得关注的是,现制饮品赛道连续三个季度保持门店增长,而小吃快餐和火锅赛道门店数量则持续收缩。这种分化反映出消费场景变迁对业态发展的深层影响,现制饮品凭借即买即食、场景适配强的特点,展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
消费价格体系呈现微调特征。餐饮大盘人均消费从第一季度的32.4元微涨至第三季度的33.0元。细分赛道中,西餐赛道人均消费从80.3元降至78.6元,现制饮品赛道从19.1元降至18.4元,小吃快餐赛道则从21.5元升至22.4元。这种价格调整既反映原材料成本波动,也体现消费需求分层趋势,高性价比产品与品质化消费并存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产品创新呈现多维突破特征。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的330个品牌中,235个品牌第三季度共推出3039款新品。西式快餐赛道中,堡卷类产品占比达20.3%,辣味成为核心创新方向,汉堡王脆辣皇金鸡腿堡等新品印证这一趋势。粉面赛道突出地域特色,曾三仙米线夫妻肺片拌米线等融合创新产品占比达33.1%。茶饮赛道应季水果应用广泛,椰子、石榴等水果元素使用率显著提升,桂花、糯米等跨界元素成为新宠。
咖饮赛道呈现品类融合特征。监测的32个品牌推出548款新品中,茶饮类产品占比过半。库迪咖啡等品牌同步推出阳光青提美式咖啡与阳光青提茉莉冰茶,实现品类跨界。价格分布上,15-25元区间产品占比38.1%,35元以上高端产品占比27.8%,形成差异化价格带布局。成分创新方面,桂花元素在邮局咖啡生椰拿铁PRO+等新品中广泛应用,糯米元素在代数学家咖啡双倍浓抹糯糯冰浆等产品中实现突破。
烘焙赛道中秋效应显著。40个监测品牌推出1025款新品中,中式糕点占比35.5%,蛋黄、莲蓉等传统元素使用率提升。乳制品类成分应用增多,奶油、芝士等元素频现。水果元素保持稳定,草莓、蓝莓等经典选择仍是主流。这种创新方向既满足节日消费需求,也推动传统品类现代化转型。
火锅赛道强调食材溯源。28个品牌推出的282款新品中,配菜类占比45%,云南薄荷吊龙、荔浦芋头等地域特色食材广泛应用。饮品类创新聚焦冷门水果,九鼎轩脆毛肚火锅山野酸角罗望子等新品开发特色食材。这种创新策略既提升产品差异化,也强化品牌地域文化属性。
新锐品牌展现发展动能。朴大叔拌饭、野人先生等品牌通过规模扩张实现千店突破,古鲁特烤肉自助餐厅、山野板扎·云贵川Bistro在细分赛道建立竞争优势,茉莉奶白、流浪泡泡凭借创意营销破圈。这些品牌的崛起路径涵盖规模扩张、赛道深耕、营销创新等多个维度,为行业转型提供多元样本。
供应链创新聚焦技术赋能。逮虾记、安井通过工艺改进提升食材肉感,李锦记、味好美重构风味体系拓展使用场景,德馨食品、仟味高汤应用科技手段实现多元适配。这些创新既提升产品竞争力,也推动餐饮终端创意落地,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