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自动驾驶出租车:便利背后的拥堵隐患与城市协同管理破局之道

   时间:2025-11-21 16:39 作者:唐云泽

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s)的普及被视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灵丹妙药”,但现实可能走向反面。全球多个城市的研究和实际案例表明,若缺乏有效监管,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加剧道路拥堵,甚至引发新型交通困境。这一发现对公共交通机构、出行运营商和城市规划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陷入“高科技拥堵”的陷阱?

自动驾驶技术的拥护者常描绘这样一幅图景:无人驾驶车辆通过精准调度、减少人为失误和优化路线,显著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然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泼了冷水: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城市官员担忧,自动驾驶出租车可能增加车辆行驶里程、加速城市扩张,并分流公共交通客流。在中国武汉、深圳等试点城市,“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车辆因车速过慢、无故停车等问题,已被市民多次投诉“加剧拥堵”。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自动驾驶并非自动解决拥堵问题的“万能钥匙”,其实际效果高度依赖管理策略。

自动驾驶出租车加剧拥堵的机制可从四个维度解析。首先,它可能引发“诱导需求”——当出行变得轻松如“私人司机”服务,原本选择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行的人群可能转向自动驾驶出租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显示,若网约车不存在,加州近半数Uber和Lyft行程会转向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或根本不会发生;另有6%的行程是新增的。这意味着,便利性驱动的需求增长可能直接推高道路车辆密度。

其次,空载巡游成为新问题。自动驾驶出租车无需支付停车费,可能长时间在市中心“绕圈”等待乘客,导致道路资源被无效占用。德克萨斯大学的模拟发现,共享自动驾驶车队中,30%至40%的里程可能处于空驶状态,与当前人工网约车的空驶比例相近。里斯本的案例更极端:若全面采用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总行驶里程可能激增89%,其中空车重新定位和诱导出行是主要推手。

第三,自动驾驶可能加速城市扩张。当通勤时间从“浪费”变为“可利用”(如工作或娱乐),人们可能选择居住在更远的郊区。罗马的调查模型显示,约40%的受访者表示,若自动驾驶通勤可靠,他们愿意搬至郊区,但这将导致通勤距离延长12%,总车辆行驶里程增加33%。城市边界的扩张意味着更多汽车行驶更长的距离,进一步挤压主干道容量。

最后,公共交通面临被蚕食的风险。自动驾驶出租车若未与公共交通深度整合,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而非补充。无缝衔接的自动驾驶服务可能吸引乘客放弃公交换乘,导致公共交通客流下降、资金减少、服务恶化。综合模型预测,在无监管情景下,公共交通客流量可能骤降75%。现实中,Uber和Lyft进入城市市场后,公交使用量每年下降约1.7%,铁路下降1.3%,这一趋势可能因自动驾驶的普及而加剧。

如何避免自动驾驶技术“反噬”城市交通?专家提出四大监管方向。其一,地理围栏限制运营区域。通过划定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允许行驶范围,尤其在高峰时段,防止其在市中心形成拥堵热点。其二,整合票务系统。将自动驾驶出租车纳入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网络,通过一张通票覆盖多模式出行,鼓励乘客优先选择高容量公共交通。其三,对空载和低载客量里程收费。借鉴拥堵定价机制,对无乘客的自动驾驶车辆征收额外费用,或根据载客量动态定价,抑制无效巡游。其四,强制数据共享与公共监督。要求运营商实时共享车辆位置、路线和载客量数据,便于交通管理者监控干预,并设定服务标准(如最低每英里乘客数阈值),确保技术部署服务于公共利益。

城市已通过拥堵定价管理道路空间,自动驾驶出租车需遵循同样逻辑。例如,对单乘员自动驾驶行程收费、将街边停车位改为上落客区或公交专用道、强制数据共享协议等措施,均可控制其影响。这些工具本质上是现有交通管理策略的升级,旨在引导自动驾驶技术远离拥堵模式。若城市未能及时行动,可能面临比当前更严重的交通困境——一种由算法驱动、难以通过传统手段缓解的“高科技拥堵”。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