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剧里的“霸总”“太奶奶”走进直播间,一场关于流量与消费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些凭借短剧走红的演员,不仅为品牌直播间带来了惊人的流量,更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号召力,成为品牌营销的新力量。

“短剧一哥”柯淳空降十月稻田直播间,一小时便吸引超10万观众同时在线,创下该品牌近90天销售额的巅峰。凭借《深情诱引》走红的何健麒,在babycare直播间同样成绩斐然,斩获超百万元销售额,直播结束后还带来近20万元的额外下单。更有创新之举,前不久《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上线当日,主演李柯以、王培延将薇诺娜直播间融入剧集故事线,通过情景化表演,模糊了剧情与商业推荐的界限,标志着短剧演员带货模式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从合作情况来看,短剧演员与品牌的合作愈发频繁且深入。何健麒自今年10月起,高频联姻蜜丝婷、羽西等多个品牌;柯淳自6月起保持每月一品牌的稳定拓展,合作领域横跨食品、洗护等。品牌方不再满足于单点合作,而是批量采购流量效应,如羽西品牌8月一次性官宣王凯沐、沉思、何聪睿等多位短剧男演员入驻直播间。合作维度也不断拓宽,从直播间延伸至品牌生态。何健麒10月与蜜丝婷、babycare、BUV等三家核心产品深度合作,通过个人社交账号持续种草;柯淳从FunnyElves方里品牌挚友升级为满巍明首位品牌代言人,马小宇、张集骏等头部演员也从“好物推荐官”进阶为品牌代言人,形成长期绑定的商业生态。
短剧演员之所以能成为品牌新宠,源于多重优势的叠加。短剧演员自带“角色滤镜”,在短剧中因高辨识度形象与观众建立强烈情感联结,这种由剧情催生的信任感,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门槛。对于中小品牌和成长型国货而言,短剧演员成本更低。一线明星代言费高昂,而头部短剧演员商务费用虽近年增长五六倍,但对比长剧艺人仍有明显优势。短剧演员的粉丝画像与大众消费品核心客群高度重合,《2025年H1短剧全景报告》显示,短剧核心用户以31 - 40岁、居住于三四线城市的女性为主,她们是家庭消费决策者,也是日化、食品、母婴、护肤等品类的核心购买群体,品牌无需额外教育市场即可精准触达。短剧演员多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成长,熟悉平台用户偏好与沟通方式,懂平台玩法,能快速融入直播场景,创新带货形式,提升流量变现效果,增强品牌合作灵活性与效果可控性。
短剧演员跨界直播带货的同时,短剧本身也成为隐形的带货载体,与电商共同构建全新商业场景。《2025年短剧行业专题报告》显示,2025年1 - 4月国内首播的品牌定制短剧达153部,同比增长2%,定制短剧从尝鲜式营销升级为品牌常态化布局。

各大平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和转化效率。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内测“搜同款”功能,将短剧与购物紧密绑定;电商平台方面,京东携手快手以“品质感”破局,“双十一”期间联合快手星芒短剧推出7部定制横屏短剧;淘宝App在“视频”板块二级页面设置“短剧”频道,包含新片推荐、淘宝独家短片等细分类目,聚合多元短剧内容沉淀流量。随着模式成熟,“内容创作 - 流量变现 - 分账激励”的商业闭环不断完善,激活了整个生态活力,让品牌方更愿意投入预算提升短剧制作质感,增强与短剧演员深度合作的信心。平台层面也推出配套机制,红果短剧9月上线的“演员合作计划”,以分级分账保障和资源扶持吸引演员、制作方入驻;快手推出的短剧智投产品,通过算法挖掘老剧商业价值,拉长内容生命周期,提升单部短剧营销ROI。
然而,“短剧+电商”发展迅猛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内容层面,如何平衡剧情吸引力与商业植入是关键,过度商业化易使短剧变味为加长广告,损耗用户情感;技术层面,商品识别准确度与智能推荐相关性有待提升;机制层面,平台、内容方与品牌之间成熟、公平的分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