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李飞飞与施密特激辩超级智能:是三年之约,还是人类智能本质的坚守?

   时间:2025-11-01 23:51 作者:任飞扬

在沙特利雅得举行的FII峰会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走向的顶级对话引发了广泛关注。对话双方分别是斯坦福AI实验室创始人李飞飞和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两位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就超级智能的实现时间、人类与AI的关系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施密特在对话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超级智能可能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实现。他将其定义为“总和级别的智慧”,即一种超越地球上所有人类智慧总和的存在。他指出,旧金山的一些科技圈人士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认为超级智能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非是否会发生。

李飞飞并未直接否定这一观点,但她将讨论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AI能否具备像牛顿、爱因斯坦或毕加索那样的创造力?她承认,AI在语言处理和知识储备方面已经远超人类,但她质疑AI是否能够在混沌中实现突破,产生真正的创新。

两人的分歧在于对智能本质的理解。施密特认为,智能是能力的累积,只要知识积累足够多,AI就能超越人类。而李飞飞则强调,真正的智能在于提出别人未曾问过的问题,以及在跨领域中产生联想的能力。这种分歧实际上反映了AI发展的两种路径:是制造更强大的工具,还是创造一个“新物种”?

在讨论AI的社会影响时,主持人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设想:AI是否会像谷歌搜索让知识免费一样,让医疗、教育等服务变得人人可及?施密特对此持谨慎态度。他指出,AI虽然提升了效率,创造了财富,但这些利益很可能集中在少数国家、公司和资本拥有者手中。他特别提到,非洲可能会因为技术落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而欧洲也面临高昂的能源成本和资金压力。

李飞飞认同AI能提升效率,但她强调,效率并不等同于共同繁荣。她呼吁各国投资于人才、技术和教育生态,以避免在AI时代被甩在后面。她认为,技术本身不会自动解决分配问题,需要人类主动干预。

当被问及人类在超级智能时代的价值时,施密特提出了“搭档组合”的模式。他认为,未来最强大的不是AI单打独斗,而是人类与AI的协作。他以赛车为例,指出虽然机器人开车更快,但人们仍然更关注人类车手的表现,因为人类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李飞飞的回应则更加深刻。她强调,人的尊严和能动性必须得到保护,人类不能被边缘化。她明确表示,无论AI多么聪明,决定权都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她认为,AI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增强而非削弱人性。

除了理论探讨,李飞飞还分享了她的实践工作。她创立的World Labs正在构建“世界模型”,训练AI理解空间、物理和交互。她的团队最新成果RTFM能够实时生成3D场景,并记住自己生成的世界。这种技术不仅限于制作视频,而是构建可以互动的持久空间。她列举了医疗手术训练、沉浸式历史教育和城市规划预览等应用场景,认为AI正在从输出文字进化到构建世界。

施密特则更多关注AI的风险。他在最近的峰会上警告,AI可能被黑客攻击和滥用,例如通过“提示注入”和“越狱”等手段。他指出,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遏制这些风险。

尽管观点不同,但两人都认同AI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的学习、交流、治理和互动方式,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欧盟的实证研究表明,公民希望AI受到具有约束力的监管,兼顾伦理原则和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施密特和李飞飞的对话代表了AI领域的两种重要声音。施密特的激进预测提醒我们技术发展的加速度,而李飞飞的以人为本原则确保AI发展不偏离服务人类的轨道。这场对话没有输家,也没有定论,但它指明了AI发展道路上必须谨慎处理的岔路口: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障公平,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守护人性。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