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AI三年进化:从效率工具到情感伙伴,能力平权重塑社会新图景

   时间:2025-11-14 17:00 作者:沈如风

当人们还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时,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已在多个领域展开。从田间地头的养殖场到城市街头的无人车,从学术研究的实验室到乡村社区的防诈课堂,AI技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着生产与生活的边界。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更在于技术普惠带来的社会价值重构。

在河南鹤壁三家村,95后村干部张桂芳用AI工具为村民制作反诈宣传材料的故事引发关注。这位年轻村官利用百度文库GenFlow平台,仅用几分钟就生成了包含PPT、宣传海报和防骗题库的完整教学包。这套专门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防诈课程,源于她目睹村里环卫阿姨因误点短剧链接被扣费的真实经历。"你们挣钱不容易,都要给自己的钱袋子好好捂住",这句朴实的叮嘱通过AI生成的课件,传递到十几位老人耳中。这条记录反诈课堂的视频获得两万多点赞,评论区里"AI用对了地方"的感慨,折射出技术下沉带来的温暖力量。

技术普惠的浪潮同样席卷着传统养殖业。在距离北京八百多公里的养殖场,郑州大学副教授马竞带领团队开发的视觉检测系统,正在改变中小养殖户的生存困境。这套基于百度飞桨平台的轻量化系统,通过分析猪群进食、离群等行为模式,能实时预警异常状态。当某头猪出现精神状态异常时,警报会立即推送到养殖户手机。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团队此前研发的自动饲喂AI系统已覆盖全国9个城市的23个养殖场,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曾经因智能装备高昂价格望而却步的中小养殖户,如今也能用上前沿技术。

学术领域同样经历着AI带来的范式转变。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生赵琦佳的研究方向是多源信息融合定位建图算法,这个需要处理海量动态场景数据的领域,曾让他陷入文献筛选的泥潭。"过去要花数小时精读的外文文献,现在几分钟就能提炼出核心框架",百度学术的AI辅助阅读功能,让他得以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输入研究关键词后,系统不仅能自动生成技术路线图,还能精准定位研究空白点。这种变革正在打破学术研究的"围城效应",让信息获取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创造。

当技术开始渗透生活细节,用户对AI的期待也在悄然转变。2025年8月最强性能GPT-5上线后遭遇的用户反弹,暴露出算力竞赛之外的深层需求——人们渴望技术更具人性温度。全球128款AI陪伴应用累计2.2亿次下载的数据背后,是现代社会情感缺口的真实写照。北京大学甘怡群教授的研究显示,这类应用在缓解老年人孤独感、辅助社交焦虑者建立联系方面效果显著。百度搜索的改进印证了这种趋势:当用户输入"我最近很累"时,系统不再仅推送信息链接,而是同步提供心理疏导内容。

这种情感转向在特殊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武汉科技大学视障学生毛凡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确诊罕见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后,他不得不重新学习独立生活。重返校园时,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提供的无障碍服务,让他找回了自在出行的松弛感。自动寻车、语音开门、全程语音操作,这些设计细节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重新融入社会的桥梁。在甘肃临洮县,AI视频分析系统两年间成功预警21起轻生事件,技术在这里扮演着社会安全网的角色。

技术平权的浪潮中,企业战略选择折射着行业未来方向。不同于追逐超级应用的路径,百度选择构建全栈技术生态:从昆仑芯算力集群到文心大模型,从飞桨开发平台到秒搭应用生成工具,形成完整的技术转化链条。这种布局在搜索、文库、网盘等国民级产品中已见成效——自然对话获取信息、无代码构建应用、一句话生成绘本等功能,正在重新定义数字时代的基础能力。当技术门槛被持续降低,能力平权带来的社会价值,或许比单一应用的用户规模更具深远意义。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