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这个名字在汽车玻璃行业可谓如雷贯耳,他一手创建的汽车玻璃王国,不仅在国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让他一度成为舆论焦点的,却是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及的税收话题:“在中国赚1000万,要缴纳680万的税,而在美国,同样的利润只需缴纳400万。”这番言论,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曹德旺的出身并不平凡,他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成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曾是上海一家知名百货公司的股东,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临近,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曹家决定带着全部家当返回福建福清。为了安全起见,曹父将财产托付给一艘货船,自己和家人则乘坐另一艘船。不幸的是,载着全部家产的货船在途中沉没,这个打击几乎让曹家陷入绝境。那时的曹德旺还是个婴儿,对这一切毫无感知,但这段经历无疑为他的成长背景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由于家庭变故,曹德旺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9岁那年,他背着书包走进学校,但仅仅读完小学,就因家庭经济压力而辍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的他便开始和父亲一起从事倒卖烟丝、水果等生意。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被视为投机倒把,风险极大,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冒险一试。
年轻时的曹德旺,几乎尝试过所有能赚钱的工作。他当过修理工,做过厨师,还从事过种植等农业活动。直到30岁时,他才积攒下5万元的积蓄。在那个年代,人均月收入还不到100元,5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然而,曹德旺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将这笔钱作为创业的第一桶金,踏上了新的征程。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大地,国家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曹德旺抓住机遇,用积蓄承包了家乡一家亏损的异形玻璃厂。他接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企业逐渐走出困境,开始盈利。随着外国汽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汽车玻璃的需求量激增。然而,当时的汽车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维修费用也居高不下。曹德旺敏锐地意识到,汽车玻璃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利润空间巨大。为了打破国外垄断,让国内消费者用上更便宜的汽车玻璃,他决定转型生产汽车玻璃。
要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汽车玻璃,并非易事。曹德旺带领团队省吃俭用,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高薪聘请技术人才。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批合格的汽车玻璃。此后,曹德旺一步步将这家小玻璃厂发展成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汽车玻璃制造商。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企业成功后,曹德旺并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将65%的利润上交给国家税务部门,积极履行纳税义务。90年代初,曹德旺将福耀玻璃推向国际市场,在美国开设了工厂。美国为了吸引他的投资,给予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虽然美国的税收比国内少了20%,但曹德旺并没有因此考虑关闭中国工厂或移民美国。他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因此将节省下来的税款捐给了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