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国泰海通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就投资者关心的海通国际相关问题作出回应。董事长朱健表示,通过一系列调整举措,海通国际的经营状况已显著改善,此前对公司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除。
据介绍,海通国际自2022年起启动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大幅压缩风险敞口、优化负债结构以及强化业务核心竞争力。这些举措使其在市场波动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公司未来将重点推进国际业务整合,通过完善跨境管理机制、提升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中资企业出海"和"外资入华"两大领域的市场地位。
回顾历史,海通国际曾因2022年香港地产市场下行遭遇重创。数据显示,该公司2020年实现盈利19.3亿港元,2021年降至3亿港元,2022年则出现65.4亿港元亏损,2023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1.56亿港元。这场危机直接导致海通证券2021年百亿净利润的辉煌不再,2024年最终录得34亿元亏损。
受业绩持续低迷影响,海通国际于2024年完成私有化,原行政总裁林涌等高管相继离职。与此同时,海通证券也启动了战略重组,最终形成当前国泰海通的业务格局。这一系列调整标志着公司正式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进入资源整合的新阶段。
最新财报显示,国泰海通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强劲反弹。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72亿元,同比增长77.7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达157.3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13.74%。这一数据表明,经过深度调整后的业务架构已展现出较强的盈利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