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全球AI云竞逐:阿里以全栈自研之力,在产业新赛道谋局破局

   时间:2025-09-20 21:50 作者:沈如风

在科技行业的历史长河中,企业通过自我革新突破困境、重返巅峰的案例并不多见。上世纪90年代IBM的转型与2014年后微软的云服务升级,均被视为行业标杆。如今,类似的变革故事正在中国科技领域上演,而主角是阿里巴巴。

近期,阿里股价持续攀升,创下自2021年8月以来的新高。市场对其估值的重构,源于AI战略带来的新叙事——从云业务财报的超预期表现,到通义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再到自研AI芯片的研发进展,一系列动作共同支撑起新的价值判断。

但在这场估值重塑中,市场尚未充分认知一个关键事实:阿里巴巴不仅是全球四家“超级AI云”企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更是少数采用“全栈自研”模式的公司。其技术布局覆盖AI芯片、云计算平台和基础大模型三大核心领域,与谷歌的战略选择形成跨洋呼应。

要理解这一战略的独特性,需先看清AI竞赛的本质变化。ChatGPT引发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浪潮,初期被误认为是一场模型比拼。2023年“百模大战”的喧嚣背后,一个现实逐渐显现:模型能力正在快速“平台化”。开源模型的普及与算力投入的加剧,使得各家模型性能迅速趋同。

这场竞赛的终极形态,已从单一模型的较量转向AI全栈技术体系的构建。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形成模型、云平台、芯片与生态的协同能力。模型本身仅是入场券,迭代速度与成本效率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变量。

构建垂直整合的AI全栈体系,需要四大要素的支撑:千亿级资本投入、百万级集群的云计算能力、世界级基础大模型以及自主AI芯片布局。谷歌的案例印证了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其Gemini系列模型的快速追赶,正是全栈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体系从两个层面决定竞争格局:其一,加速模型迭代。全栈自研模式下,AI科学家、硬件团队与数据中心工程师的紧密协作,可将技术反馈闭环速度提升至极致;其二,优化成本结构。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全栈玩家能从根本上降低推理成本,在商业化中占据主动。

以“超级AI云”标准审视全球科技版图,格局已然清晰。在美国,谷歌、微软和亚马逊已完成四大要素的布局;在中国,阿里巴巴是唯一符合这一标准的公司。作为全球IaaS市场第一梯队的唯一中国代表,阿里云的技术积累与规模优势,为其参与全球竞赛奠定了基础。

阿里的策略兼具生态扩张与成本控制:通过开源通义Qwen系列大模型,构建全球最大开发者生态;同时布局自主算力,实现硬件与模型的深度协同。这种“模型开源吸引生态,硬件自研控制成本”的路径,与谷歌形成跨洋呼应。

支撑这一战略的是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今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础设施,超过去十年总和。其CEO吴泳铭透露,过去四个季度已在AI领域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

全球“超级AI云”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美国三家,中国一家。这四家公司正成为定义下一代技术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在战略路径上,四家公司出现分化。微软与亚马逊选择“云+生态”模式,通过资本注入与业务绑定,与顶尖AI创业公司形成联盟。但这种模式的协同效率与稳定性面临挑战——OpenAI与Anthropic的特殊治理架构,限制了合作伙伴的深度介入。

与之相对,谷歌与阿里选择了“全栈自研”道路。这一模式考验综合实力与长期投入,但能实现对技术栈的端到端控制,从而加速创新迭代并优化成本结构。最新财报显示,谷歌云与阿里云的收入增速均显著提升,印证了全栈能力的价值。

技术成果的转化同样迅速。7月以来,阿里连续发布Qwen3推理模型、Qwen3-Coder编程模型等重量级产品。目前,通义千问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7万,超越美国Llama模型,成为全球第一AI开源模型。

2025年8月,长期坚持闭源路线的OpenAI宣布开源两款核心模型,被视为对中国开源力量的回应。以DeepSeek和阿里通义千问为代表的中国模型,不仅在技术榜单上表现优异,更通过开发者生态开始影响全球AI技术范式。

开源模型的领先,是中国AI产业在应用与生态层面的突破。但要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系统性产业优势,需具备完整的“全栈AI能力”——即自研芯片、云计算平台与基础大模型的垂直整合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决定了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化成本结构。

在云计算时代,阿里云等中国公司首次在底层技术设施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如今,云计算已成为AI时代的起点,一场围绕“全栈能力”的更深层次竞赛正在展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