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大疆与拓竹:从人才争夺到赛道交锋,一场“影子战争”悄然打响

   时间:2025-11-19 18:54 作者:苏婉清

消费级无人机巨头大疆正面临一场来自内部人才创业潮的特殊挑战,其前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陶冶创立的拓竹科技,凭借在3D打印领域的迅猛崛起,成为大疆不得不重视的竞争对手。这场商业博弈背后,既有人才争夺的暗流涌动,也折射出消费电子领域技术扩散与生态竞争的新趋势。

据知情人士透露,大疆近期投资了一家3D打印企业,并在协议中设置针对拓竹科技的特殊条款,此举被视为对拓竹的直接围剿。陶冶在社交平台发文指出,大疆态度转变的直接诱因在于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过去仅是离职员工在创业端形成竞争,如今新员工入职时频繁出现大疆与拓竹的"二选一"局面,甚至在同等待遇下更倾向选择拓竹。这种人才流向的逆转,叠加资本市场对"大疆系"创业者的追捧,让大疆管理层产生强烈危机感。

拓竹科技的崛起轨迹与大疆如出一辙。2020年创立后,其核心团队清一色来自大疆技术骨干,包括前无人机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等关键岗位。这种技术基因的延续性,使得拓竹在产品策略上完美复刻了大疆的"价格屠夫"模式。首款产品Bambu Lab X1以999美元切入专业市场,随后通过P1系列(399美元)、A1系列(199美元)快速下探大众市场,形成从高端到入门的全产品线覆盖。这种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营收突破60亿元,净利率超30%,较2021年因市场规模被拒投资时形成戏剧性反转。

在耗材成本控制方面,拓竹展现出更极致的技术追求。其首代产品通过多摄像头系统实时监测打印异常,避免材料浪费,直击3D打印领域"耗材比设备贵"的痛点。这种技术优化带来的使用成本下降,进一步加速了市场渗透。据行业报告显示,拓竹产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已突破15%,成为继大疆无人机后又一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消费电子现象级产品。

生态构建成为双方竞争的新战场。大疆通过DJI社区形成"设备-内容-传播"的闭环生态,用户创作的航拍作品在社交媒体形成病毒式传播。拓竹则推出开源模型平台MakerWorld,构建"机器-模型-耗材"的正向循环。该平台月活用户超千万,模型库突破百万级,普通用户可一键打印海量模型,这种低门槛创作体验极大提升了设备使用率。数据显示,拓竹用户平均每月打印模型数量是大疆无人机用户创作视频数量的3倍以上。

大疆的焦虑源于主业增长瓶颈。早在2016年,创始人汪滔就预判无人机市场将趋近饱和,200亿元营收或成天花板。这种判断正逐渐成为现实,近年来大疆开始加速多元化布局,先后进入全景相机、扫地机器人等领域。但人才流失危机仍在加剧,仅2023年就有芯片影像系统奠基者曹博、飞行系统中台负责人李昊南等核心技术人员出走。陶冶在公开信中直言,大疆需要重新思考"忠诚"与"服从"的边界,避免过度防御性策略加速人才流失。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技术扩散与生态创新的较量。拓竹用大疆的方法论在3D打印领域重建护城河,其产品逻辑、市场策略甚至生态构建都带有鲜明的大疆印记。这种"自我复制式创新"正在改写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规则——当技术壁垒逐渐消解,生态运营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大疆能否在守护现有疆域的同时,培育出新的增长极,将直接影响这场特殊商战的最终走向。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