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算力已成为驱动大模型进步的核心动力,被业界视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将达5800亿美元,首次超越同期石油供应链投资规模。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市场对人工智能技术潜力的强烈信心,也预示着传统基础设施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面对模型规模指数级增长、推理需求多元化、实时性要求提升等挑战,全球科技企业纷纷加速布局AI基础设施(AI Infra)领域。在这场竞争中,百度凭借其全栈式解决方案脱颖而出,在近期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系统展示了从芯片研发到集群部署,再到平台优化的完整技术体系。
在硬件层面,百度自主研发的昆仑芯已实现重大突破。今年成功点亮的三万卡集群,标志着国产芯片在超大规模部署能力上达到新高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最新发布的天池256/512超节点产品,通过架构创新将卡间互联带宽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256超节点实现4倍带宽提升,512超节点则支持512卡极速互联,单节点即可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任务。这些技术突破直接回应了当前大模型发展对算力的迫切需求。
软件系统的协同优化同样关键。百度百舸平台通过XPU驱动的通信模式创新,实现了跳过CPU的直通通信,配合多平面网络设计,使万卡集群带宽有效性达到95%。针对训练过程中的硬件故障难题,平台构建了智能检测体系,可精准定位慢节点和故障卡,确保万卡训练的有效时长维持在98%以上。这些技术突破使得大规模训练的稳定性得到质的提升。
在应用生态层面,新架构正在重塑传统任务执行方式。以AI Agent为代表的智能应用,将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检索、比对、决策等流程转化为自动化计算任务。据测算,单个Agent完成复杂任务仅需消耗数万至十万级Token,这种效率提升直接推动了Token消耗量的爆发式增长。行业预测显示,未来算力需求可能达到现有水平的数十倍甚至百倍。
面对多模态模型带来的显存压力和通信挑战,百度通过分层存储技术使国产集群运行MoE模型的效率接近GPU集群水平,异构并行通信策略则将多模态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至50%。这些创新使得百度智能云成为首个全面适配RDT、π0和GR00T N1.5三大开源具身VLA模型的云服务平台,经优化后世界模型推理性能提升超36%,视觉语言模型训练效率提高40%以上。
在实践验证方面,百度内部业务已全面采用国产化算力底座。其Qianfan系列文档理解模型和蒸汽机视频生成模型,均基于昆仑芯集群训练完成。其中蒸汽机模型作为全球首个中文音视频一体化生成模型,在权威评测中位居榜首。外部合作案例同样亮眼: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基于百踸平台训练的Pelican-VL 1.0模型,在具身智能基准测试中超越同级别开源模型10.6个百分点,成为性能最优的开源大脑模型。
这种技术实力正转化为产业影响力。百度智能云构建的国产万卡集群率先通过信通院稳定性认证,在基础设施、集群调度等核心维度获得五星级评价。目前,其服务已覆盖金融、能源、制造、教育等多个领域,为招商银行、国家电网等头部企业提供算力支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
当前AI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整合趋势。与传统CPU时代各层级标准化分离不同,大模型体系要求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等环节深度耦合。这种技术特性迫使头部企业必须掌握全栈能力,才能确保系统性能最优。百度通过持续十年的技术积累,已构建起覆盖芯片研发、集群部署、平台优化、应用落地的完整生态,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