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巴西大豆“坐地起价”失算,中国转购美豆布局进口多元化

   时间:2025-11-04 00:15 作者:周伟

近期,中国进口大豆市场出现新动向:在暂停采购巴西大豆一段时间后,中国进口商近期连续下单三批美国新季大豆,总量达18万吨。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此前中美大豆贸易的僵局,更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大豆进口策略正从单一依赖转向多元化布局。

今年以来,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飙升。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进口大豆中,巴西占比超过70%,个别月份甚至高达93%。这种近乎垄断的供应格局,让部分巴西供应商产生了“中国别无选择”的错觉,进而频繁上调价格。据业内人士透露,巴西大豆价格在部分时段已超过加征关税后的美国大豆,导致国内进口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每月进口量超千万吨的大豆,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下游产业。”某粮油企业负责人表示,大豆成本上涨最终会传导至豆油、豆粕等终端产品,形成“进口商亏损—加工企业提价—消费者买单”的连锁反应。这种局面在10月达到临界点,国内进口商集体暂停采购巴西大豆,转而寻求其他供应渠道。

全球大豆市场格局中,真正具备大规模供应能力的仅有巴西和美国。阿根廷年产量约5000万吨,乌拉圭400万吨,俄罗斯700万吨,但这些国家的出口量难以满足中国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国成为打破巴西垄断的关键选项——其年产量超2亿吨,且物流体系成熟,能够快速响应中国市场需求。

中美贸易关系的缓和为此次采购提供了契机。近期双方达成多项协议:恢复大豆正常贸易往来,减免船舶进港费用,降低跨太平洋运输成本;同时,针对芬太尼问题的20%关税可能取消,24%的额外关税继续推迟,中国也放宽了部分民用稀土出口管制。这些措施显著改善了中美贸易环境,为美国大豆重返中国市场铺平道路。

“市场规律终究是决定性因素。”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消费国,采购决策始终以性价比为核心。巴西供应商将短期红利视为“永久特权”的定价策略,反而加速了市场转向。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到岸价目前已低于巴西同类产品,这是中国进口商重启采购的直接原因。

此次转向也暴露出供应链单一化的风险。为避免重蹈覆辙,中国正加速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一方面加大对阿根廷、俄罗斯、乌拉圭等国的投资,帮助其扩大种植面积、完善物流设施;另一方面挖掘国内替代品种潜力,如新疆油沙豆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榨油率不输传统大豆,未来有望部分替代进口需求。

“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单一供应源。”业内人士分析,未来中国大豆进口将形成“美国+巴西+其他国家”的多元格局,同时通过国内种植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升自给率。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既能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又能增强议价能力,避免被任何单一供应商“卡脖子”。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