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湖北:以立体交通织密国际网络 勇立双循环战略潮头

   时间:2025-11-07 09:08 作者:赵静

在全球化深度演进的今天,国际运输通道的畅通与韧性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石。湖北作为中国地理版图的核心枢纽,正以“九省通衢”的战略优势,加速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国际物流体系,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货机轰鸣,到中欧班列(武汉)的钢铁驼铃,再到阳逻港的江海联运,湖北正以“空铁水公”协同之势,重塑内陆开放新格局。

“国际运输通道的多元化与韧性,是中国外贸应对全球变局的‘安全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张,外贸结构深刻调整,航空货运、铁海联运、内河航运等运输方式加速崛起。以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为例,其已开通超百条货运航线,其中50条为国际航线,形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时效网络;中欧班列(武汉)则通过“铁水联运”衔接阳逻港,将长江黄金水道与欧亚大陆桥无缝对接,构建起贯通东西、陆海统筹的物流大通道。这种多式联运体系不仅分散了运输风险,更通过“通道+枢纽+网络”模式,推动湖北从内陆节点跃升为全球物流网络的核心枢纽。

湖北的区位优势在“菱形构架”中尤为凸显。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几何中心,湖北既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也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数据显示,武汉是全国唯一布局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省会城市,其“五型枢纽”的集聚效应,使湖北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产品要素流动的“关键阀门”。崔凡分析,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后,湖北从“西货东出”的传统通道,转型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中枢大脑”,既服务国内市场高效配置,又支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多式联运的深度融合,正在为湖北企业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以生鲜运输为例,挪威三文鱼通过花湖国际机场的“空公联运”,48小时内即可直达武汉商超,价格较传统海运降低30%;而中欧班列(武汉)的“铁水联运”模式,使欧洲汽车零部件的运输成本较空运下降60%,时效较纯海运缩短一半。这种“时效+成本”的双重优势,不仅吸引物流依赖型企业加速集聚,更推动湖北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5%,其中超60%的货物通过花湖国际机场中转,印证了国际物流通道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作用。

面向“十五五”,湖北正以战略叠加为牵引,强化立体交通与国家战略的协同联动。通过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优化科创平台支撑体系,湖北将推动“空铁水公”多式联运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一单制”通关、全程可视化追踪的智慧物流生态。崔凡建议,湖北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欧班列(武汉),构建“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双向开放枢纽,同时通过花湖国际机场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形成“江河战略”与“新陆权时代”的战略支点,为内陆地区探索开放新路径提供“湖北方案”。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