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商业·财经

星巴克“国产化”启新程,合资权限、加盟策略与空间定位引关注

   时间:2025-11-07 00:28 作者:陆辰风

近日,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中国合资企业,这一动作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根据协议,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资企业最高60%的股权,而星巴克则保留40%的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合资企业提供授权。

此次交易中,星巴克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被估值超过130亿美元,博裕资本为此支付了40亿美元的成本。这一估值由三部分组成: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的授权经营收益。

合资企业的核心业务聚焦于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特别是星巴克在中国地区的8000家门店。然而,星巴克的业务版图不仅限于门店销售,还包括即饮瓶装产品和咖啡豆等商品的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并不包括咖啡豆和速溶咖啡等产品的销售业务,这部分业务的全球分销权在2018年已永久出售给雀巢。

对于即饮瓶装产品(RTD),如超市、便利店销售的瓶装星巴克咖啡,其生产和销售此前已与康师傅达成合作。但在此次星巴克发布的公告中,并未明确提及瓶装饮料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及收益是否归合资企业所有,仅提到了门店及未来十年的授权收益。

合资企业的权限范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果即饮瓶装产品业务纳入合资企业,星巴克将能在未来的营销和市场活动中调动更多资源,如通过大量瓶装产品铺货进行商品宣传,或进行代言活动,甚至实现瓶装与现制茶的联动。

博裕资本明确表示,合资企业未来将重点拓展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计划将门店数量增加至20000家。然而,这一庞大的增长目标是否意味着星巴克将改变其门店策略,特别是是否开放加盟,成为市场猜测的热点。

分析认为,星巴克开放加盟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20000家门店的目标意味着需要深入下沉市场,而县镇级市场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并不强烈。另一方面,庞大的增长目标如果仅依靠直营,效率可能低下。过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8000家门店均为直营或特殊地区的授权经营,以保持“第三空间”的体验统一性。

然而,开放加盟将带来品牌、产品一致性的挑战。星巴克的品牌拥有两个无形的心智资产:第三空间和咖啡在国内的第一消费者心智。但在未来扩张过程中,这两个资产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困惑。

如果新开星巴克lite或星巴克GO类型的门店,原先直营门店的“第三空间”价值是否会被稀释?星巴克咖啡的高溢价部分包含了“第三空间”的费用,那么星巴克lite或星巴克GO店是否需要降价?

同时,星巴克作为咖啡的代名词,在扩张到下沉市场时,可能不能仅依赖咖啡产品。如果在这些门店加大非咖啡产品的销售,星巴克=咖啡的消费者心智是否会成为包袱?毕竟,饮品市场的体量相对固定,消费者一天内不太可能消费多杯咖啡或奶茶。

面对门店扩张到2万家的挑战,星巴克将不得不与喜茶、霸王茶姬、古茗等现制茶品牌争夺用户。如何让消费者在想到果茶、奶茶时,也能联想到星巴克,这可能是星巴克未来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星巴克早已在产品体系上进行了储备。今年6月,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数十款产品进行了降价,被视为对下午茶场景的进攻,而下午茶市场正是中国现制茶的重要阵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