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竞争在2025年三季度迎来新焦点,两份权威机构的市场份额报告引发行业热议。久谦咨询数据显示,影石与大疆分别占据49%和43%的份额,而沙利文报告则显示影石高达75%、大疆仅17.1%。这种数据差异不仅折射出统计口径的分歧,更暴露出消费级影像领域头部企业的激烈博弈。
面对争议,两家企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影石选择召开业绩说明会质疑第三方数据权威性,创始人刘靖康更在社交平台发放无门槛代金券;大疆则延续其一贯的低调作风,仅通过内部人员确认久谦报告的销售数据准确性。这种反差在双11期间的价格战中愈发明显——大疆首次启动全品类降价,Mini4PRO航拍机直降1478元,Action4运动相机实付价低至1128元,创下其促销力度之最。
竞争的火药味早在7月便已点燃。当影石宣布进军无人机领域三天后,大疆即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360,直接切入影石核心市场。这款搭载1英寸全景影像系统的产品,凭借原生8K视频和1.2亿像素拍照能力,三个月内斩获29万台销量、8.6亿元销售额。影石随即下调同类产品价格500元,但市场格局已悄然改变——其长期维持的85%以上市场份额开始松动。
技术积累成为大疆突围的关键。从无人机领域沉淀的高密硬件堆叠、功耗控制、防抖算法等技术,直接赋能全景相机研发。Osmo360采用的统一10-bit D-LogM色彩科学,使其与大疆无人机、运动相机的素材实现无缝剪辑,构建起从拍摄到分享的完整生态。这种技术迁移能力,正是大疆敢于在双11发起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供应链掌控力则是大疆的另一张王牌。通过垂直整合战略,大疆已实现飞行控制系统、云台、图像传输芯片等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其深圳总部基地规划中,电机、电池等关键组件的规模化生产布局,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韧性。这种掌控力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上——Osmo360的方形传感器通过两年研发提升25%利用率,更使其在原材料涨价压力下仍能维持价格优势。
消费电子战略顾问指出,大疆此次降价绝非短期应对,而是基于长期技术布局的战略选择。2025年恰逢影石经典机型One X3用户换机周期,大疆选择此时推出Osmo360,精准打击影石产品在弱光成像上的短板。若错过这个窗口期,待影石完成下一代产品迭代,市场进入门槛将显著提高。
数据争议背后,是两种经营哲学的碰撞。影石通过产品创新与营销造势寻求突破,其2023年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虽仅15%,却试图借数据争议实现品牌破圈;大疆则坚持技术驱动路线,创始人汪滔自2006年创立公司以来公开露面不足10次,将精力全部投入研发。这种差异在市场表现上尤为明显——大疆2024年营收突破500亿元,净利润率逼近4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