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制造业发展,正以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世界首位,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超过220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在具体产业领域,中国展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粗钢、水泥、电解铝等基础工业产品产量均占全球半数以上,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超过80%和70%,新能源汽车产量更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榜首,全球市场份额突破50%。新能源产业链同样领跑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信息通信网络规模全球领先,5G基站数量、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宽带网络规模等指标均居世界首位。
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尤为突出。代表全球工业4.0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数量占比超过40%,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这种技术优势在区域产业集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江苏苏州为例,当地通过构建“1小时运输圈”,将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至新高度。在吴中区的一家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零部件从供应商到产线的运输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高频使用零部件基本实现零库存管理。这种高效协同模式支撑起每天近3万台服务机器人的生产规模,其中扫地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
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在苏州的研发中心,技术人员与驱动电池、电机、传感器等上下游企业的工程师共同攻关新型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导航技术。这种“市场需求-联合研发-量产落地”的闭环模式,使研发周期大幅缩短,产品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目前,吴中区已集聚1600余家“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透露,当地正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建设创新中心等方式,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专家指出,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认为,国内市场的纵深广阔和下沉市场的日益成熟,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创新试错空间,带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升级。要实现这种优势向产业链竞争力的转化,关键在于畅通市场循环。她建议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瑜则强调,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标准,能够降低要素价格,培育出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形态。












